随着今年股市行情的转暖,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尤其是证券投资又出现升温的势头。进入8月份,伴随着A股指数的节节走高,又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投资理财计划。比如,利欧股份准备动用30亿元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江苏国泰则拟使用不超过120亿元委托理财、不超过18.3亿元进行证券投资,二者合计达到138.3亿元。
投资理财是上市公司常见的一个“副业”。作为上市公司,本身就置身于资本市场,耳濡目染着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故事,因此,上市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选择投资理财是很正常的事情。上市公司在做好主业的情况下,在公司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理财,这是无可非议的。此举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的结果,助力上市公司利润水平的提高。
但投资理财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市场行情看好,或者相关上市公司有着较好的投资水平,那么,上市公司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期货投资、基金投资)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相反,就有可能出现投资亏损,上市公司投资的金额越大,出现的投资亏损就会越多,上市公司的业绩就会因此受到拖累,甚至导致业绩亏损。
而就理财来说,目前理财产品已不再兜底,同样也会出现投资亏损。虽然理财产品的亏损相对于投资股票、期货、基金来说,幅度可能要小一些,但如果投入资金较多的话,形成的亏损也有可能是很大的。因此,购买理财产品同样也是需要承担风险的。
正因为投资理财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过去长时间的股市低迷时期,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都是亏损的,亏损几千万属于正常现象,多的亏损几亿甚至十几亿、二三十亿。如云南白药2021年、2022年两年累计亏损超过20多亿,公司决定从2024年起不再开展二级市场证券投资业务。实际上,有很多象云南白药这样的公司,因为炒股亏损而不再炒股。也有的公司出尔反尔,一会儿不再炒股,一会儿见行情好转又重操旧业继续炒股。但总体说来,有不少公司因为投资亏损而远离了炒股,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跟股票行情一样陷入低迷。
而随着“9.24”行情的到来,A股市场逐渐转暖。所以进入2025年之后,部分上市公司又开始了投资理财,尤其是进行证券投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止8月22日),约有60余家上市公司公告拟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其中证券投资金额最高的是利欧股份,投资金额达到30亿元,此外,方大炭素和七匹狼的最高投资额也达到了20亿元。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理财,这是企业自己决定的事情,其他人无权干涉。企业要不要炒股,拿多少资金来炒股,这些都由企业自己说了算。不过,上市公司终究是公众公司,其投资理财事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甚至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资金也都是投资者的,所以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不能太随意,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在这个问题上,务必要有章可循,监管部门不妨给上市公司投资理财戴上“紧箍咒”。
比如,上市公司进行投资理财必须要有专门的投资部门来负责,要有相应的投资团队,而不是搭临时性的草台班子,更不能由董事长来亲自操刀,由董事长一人说了算。而必须是专业人做专业事。作为投资团队的成员,必须要有从业资格或曾经拥有相应的从业资格,或通过了从业资格的考试,同时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投资经验。
又比如,对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资金加以限制,规定上市公司可用于投资理财的资金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10%,其中用于证券期货投资的资金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将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再比如,对于动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理财的公司,严禁其动用募集资金进行补流或还贷,也不得进行再融资。既然上市公司有闲散资金投资理财,公司自然就是不差钱,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补流与再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