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9月9日报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9月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十四五”以来,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全市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介绍,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29.37万件,同比增长12.2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2件,同比增长14.6%;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为284.66万件,同比增长5.05%。今年上半年,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987件,同比增长7.87%。
优化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上海率先探索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于2021年7月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正局级独立设置地方知识产权综合行政管理部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在全国率先高规格制定发布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等地方法规,并出台《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对数据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作实质性审查。
为落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要求,上海把知识产权制度纳入上海自贸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发布全国首个《国外地理标志在华保护申请手册》。全国首个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和首个科创企业跨境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在浦东新区设立。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和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近五年,累计立案306件,结案269件,作出裁决决定100件。上海加强消费、电子商务、医药采购、展会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设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2021-2024年,全市102家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受理纠纷8万件,知识产权仲裁机构受理争议案件3000多件。
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运用,丰富知识产权服务供给
上海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盘点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存量专利7.26万件;4.9万件专利进入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累计转化9600余件。
多部门联合出台了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系列政策,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机制和“保证金”制度,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交易保险等金融新产品。上海还推出“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专利超市”,支持“饿了么”等企业探索专利开源新模式,推出国内首批通过全国技术要素市场公开挂牌的开源专利。
上海作为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中国唯一专家调研样本城市,在全国首批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率先实现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全域入驻地市级政务服务中心,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和知识产权“一件事”平台。并创新代理行业监管模式,建设全市一体化知识产权代理协同监管平台,开展专利商标代理机构信用档案建设。
近年来,上海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持续深化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会商和与WIPO战略合作机制,推动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奉贤(化妆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以及WIPO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等一批重要功能机构落地。
余晨介绍,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创新改革,强化更高效能治理,赋能更高质量发展,服务更高水平开放,向着基本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