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9月9日讯(记者 石雨)从病榻前的良药到指尖上的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无处不在,它既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防火墙”,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压舱石”。今日,在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采访活动中,蓝鲸新闻记者了解到一组数据:至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29.37万件,同比增长12.2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2件,同比增长14.6%。今年上半年,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987件,同比增长7.87%。
“十四五”以来,上海市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在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建设、知识产权有效运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等方面持续突破,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其中,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面对的痛点,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构建“严、大、快、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工作取得取得一系列成绩。
“下一步,上海将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勇当排头兵和先行者,持续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创新改革”,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向记者表示道。
上海市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顶层设计、行政保护等全面优化
“十四五”以来,上海市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全市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在此次调研活动中,余晨从优化知识产权顶层设计、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运用、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丰富知识产权服务服务供给和完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成效。
(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记者摄)
其中,在知识产权顶层设计方面,据余晨介绍,上海率先探索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2021年7月,上海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正局级独立设置地方知识产权综合行政管理部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浦东新区设立全国唯一的专利、商标、版权、原产地地理标志“四合一”独立建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率先高规格制定发布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等地方法规。
围绕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近年来,上海市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动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提升为省部级表彰。同时,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盘点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存量专利7.26万件;4.9万件专利进入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累计转化9600余件。多部门联合出台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系列政策,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机制和“保证金”制度,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交易保险等金融新产品。推出“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专利超市”,支持“饿了么”等企业探索专利开源新模式,推出国内首批通过全国技术要素市场公开挂牌的开源专利。
对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和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出台专门实施方案,建立市区两级行政裁决工作体系,近五年,累计立案306件,结案269件,作出裁决决定100件。加强消费、电子商务、医药采购、展会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设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2021-2024年,全市102家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受理纠纷8万件,知识产权仲裁机构受理争议案件3000多件。
对于下一步上海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推进,余晨向记者介绍,一是强化更高效能治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加主动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制度供给、体系建设和服务支撑。二是赋能更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健全重点产业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和海外维权援助机制,深化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试点,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服务更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提升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专业度和影响力,开展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评选,加快国际化、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向着基本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稳步迈进。
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领域痛点: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痛点、难点,据了解,近年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积极构建“严、大、快、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力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
(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记者摄)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顾惠蓉向记者介绍,一方面上海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重点聚焦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提升助企服务水平,构建“有力度、有温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为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自贸经验”。
举例来说,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对标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在浦东地方法规创设地理标志保护规定,共查处侵犯“波尔多葡萄酒”等地理标志权利的违法案件18件。充分公开国外地理标志在华保护的法律依据、申请流程、技术审查等内容,开展国外地理标志在华保护宣贯活动11次,为权利人全景式了解地理标志保护规则提供便捷渠道。
对于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案件,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有力震慑违法行为,并曝光一批侵犯知识产权违法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全市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共累计立案查处各类涉外注册商标侵权违法案件392件,罚没款金额827万余元。立案涉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45件。
保护工作不能仅依靠各机构单兵作战,还要通过协同配合强化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格局。顾惠蓉向记者介绍,目前已推动形成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调解、仲裁“四轮驱动”的大保护工作模式。
在执法联动方面,记者了解到,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高院、市检察院等9部门联合印发并深入落实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全领域行刑衔接协作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协作意见》,建立对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重大案件的专案专办、提级共商、跟踪督办、成立专班等制度,持续强化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的合力。
针对多元解纷,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加快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发挥其定纷止争的“分流阀”作用,重点是优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体系,指导成立上海市知识产权民事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开展与上海法院诉调对接工作。优化上海市知识产权解纷“一件事”平台,加强“总对总”调解平台建设,实现诉调对接工作全流程网上办理。完善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制度,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先行调解。支持WIPO知识产权调解与仲裁中心及其他仲裁机构开展工作,把上海打造为解决知识产权争议的首选地。
同时,优化维权援助机制,据了解,上海市已先后批复设立38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中心),将维权援助服务延伸至外资企业集聚的重点园区,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元化、便利化的纠纷解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