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COSMO逛展!”刚入9月,成都市民小舒已第五次约着好友奔向位于锦江区春熙路商圈的COSMO商场。对她而言,这座由传统商场改造而成的潮流地标,早已从单纯购物地变身潮流聚变场——清晨的咖啡香、中午的小吃摊、好友围坐的闲谈,全时段消费场景里满是生活暖意。
这样的活力场景,在成都春熙路商圈及各大传统商圈持续升温。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中心城区各大商圈加快了向新求质的步伐。面对周边商业崛起的竞争挑战,春熙街道作为承载百年商业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年1-8月引进首店32家,实现限上社消零总额约200亿元,同比增长7.5%,以“商场焕新+首发中心”精准破题,在新时代绘就“活镇”新图景。
焕新传统商业 打造消费新场景
在春熙路,拐进春熙北里的背街小巷,老砖墙旁的口袋公园飘着桂花香,几位市民坐在长椅上晒太阳,隔壁的复古饰品店老板正忙着给客人打包——曾经只围着“一条主路”转的商圈,如今在街巷里长出了更多消费小空间。“以前逛春熙就走直线,现在能绕着庭院、小店慢慢逛。”正在挑选衣服的市民张阿姨笑着说。
▲ 春熙北里二期效果图
这背后是成都百货集团董事长陈速的“新玩法”。作为接过父辈接力棒的二代企业家,他带着“守旧貌、添新魂”的想法推进“春熙北里”项目:一期已经完工,老建筑的木梁、砖墙被保留,内里塞进了平价潮店、手作工坊;二期正加紧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多出4万㎡空间,从5元的文创小物到5000元的品质服饰都能找到,“让老商圈装得下不同人的消费需求”。
另一边,COSMO招商负责人巫天晴向记者展示着后台数据,“周内日均客流量1.5万人次,周末翻倍,节假日最高可达4万人次。”这个由传统商场改造而成的潮流地标,如今已成为成都年轻消费群体的“打卡圣地”。
同时,在春熙路包括时代百盛在内的10余个传统商场,也在憋足“大招”努力“升级”。“以前来就是买东西,现在能看秀、玩互动,逛一天都不闷。”刚看完机器人表演的李女士,手里还攥着刚买的机器人玩偶,语气里满是新鲜感。
构建首发生态 激活文商旅体展融合
升级后的商场,正成为潮品首发集聚地。在COSMO商场,跨越物理尺度的空间设计打破了传统零售的格子间形态。巫天晴告诉记者,凭借着时尚、创意的消费空间营造,截至2025年7月,这里已吸引到1807、A Few Good Kids等超过150个潮流品牌入驻COSMO,其中60%以上都是全国或西南首店,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文化生态。
“平均每周就有一场首店首展首秀。”春熙路街道负责人指尖划过品牌名单:GRAFF西南首店、Van Cleef & Arpels西南首家旗舰店等高能级品牌赫然在列。今年1-8月,街道新增首店32家(含全国首店6家),形成从奢侈品到潮牌的多元生态。
首发生态不止于“高端”,更在“多元”。就在几日前,全国首个“商圈IP+自研机器人”互动体验展亮相成都春熙路,这个以“机器人4S店”模式的首例机器人主题综合载体,不仅打破技术与场景的壁垒,实现机器人技术常态化应用、场景化渗透与产业化融合的深度联动,更承载了锦江自研科技产品的未来。
“不只是卖东西,更要让春熙路成为展现成都消费活力的窗口。”街道负责人说,无论是免税店的国际范儿,还是科创首展的科技感,都是为了用“首发”串起文、商、旅、体、展,让老商圈迸发新融合活力。
精细治理提升 优化消费环境
“你看,扫码就能付美元,标识还有英文,比三年前方便太多!”美国游客Mike举着刚买的蜀绣挂件,指着九龙广场的双语价签笑着说。作为春熙路商圈的老牌专业市场,九龙广场借世运会契机完成“国际范儿”升级——全域覆盖境外支付、新增多语种指引,让像Mike这样的国际游客购物更顺畅。
这样的变化,正是春熙路街道深化步行街“净优亮美”整治的缩影。街道从风貌提升、交通优化等五大维度推进19项具体举措,大到建筑立面翻新,小到果皮箱增设,逐项打磨商圈细节;同时健全涉外消费维权机制,设立多语种服务岗,让国内外消费者“买得放心、逛得舒心”。
“治理不能只修‘硬件’,更要注‘文化魂’。”春熙街道党工委书记龚晓兰坦言。下一步,街道还将推进染房街慢行系统升级,用绿植、休憩驿站串联起天府广场与春熙路,让步行逛街更惬意;深挖“演艺+”“赛事+”“会展+”潜力——激活省川剧院、春熙剧场资源,引入脱口秀、沉浸式小剧场等潮流业态,打造融合川剧变脸、盖碗茶、川菜体验的“川派文化空间”,让老茶馆里的传统唱腔与现代灯光秀碰撞出新鲜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欢 实习记者 范敉 供图 受访单位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