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恒
蔚来还要靠融资撑多久?
9月10日,蔚来又出手融资了。
这一次是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定增对象来自美国、英国、瑞士、亚洲等国家的“知名长线机构”。这是蔚来今年第二轮公开融资,距离上一次仅过去半年,两轮合计已超百亿港元。
但资本市场却并不买账:美股盘前暴跌9%,港股同步回调,两地市值一夜蒸发超过百亿元。
车是卖得不错,订单也在增长,可账上的钱依旧不够花。四季度盈利成了蔚来董事长兼CEO李斌立下的军令状,而这笔融资——更像是一次被逼出来的“续命”。
在新能源淘汰赛进入下半场之际,蔚来仍未摆脱“靠融资活下去”的怪圈。而这,才是它真正的困局。
01 | 越卖越缺钱,蔚来的宿命循环
融资,几乎已经写进了蔚来的商业模型。
今年3月,蔚来以每股29.46港元的价格配售股份,融资35亿港元;刚过半年,9月又定增1.818亿股,募集10亿美元。从数据看,今年蔚来已在二级市场拿到超百亿港元的资金。
再往前看,2023年,蔚来获得来自阿布扎比政府基金CYVN Holdings的多笔战略投资。该年7月,CYVN Holdings向蔚来进行了7.385亿美元的战略性股权投资,并从腾讯控股有限公司的一间关联公司购入公司若干A类普通股,总对价为3.5亿美元;12月,蔚来又获得来自该机构22亿美元的战略性股权投资。
同一年,蔚来还发行了一笔规模10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将在2029年、2030年先后到期。
这家公司几乎每个季度都在融资,每年都在讲新故事。从最早的“换电第一股”,到技术输出、再到多品牌并行,蔚来一次次靠未来预期撬动资本,也一次次透支现实财务。
但如今看来,这些钱并没有解决它的根本问题。
2025年上半年,蔚来净亏损117.45亿元,同比扩大15%。其中Q1亏67.5亿元,Q2虽收窄至49.95亿元,但仍处于高位。
更为严峻的是现金流问题。
上半年,除了投资性现金流外,蔚来的经营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全部为负,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09.26亿元,缺口相比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9.18亿元。
与此同时,其账面可用资金也在急剧减少。
截至6月末,蔚来在手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1.11亿元,较年初的193.29亿元减少63.2%,仅够覆盖3个月运营成本。同期,其拥有短期借款约54.4亿元,虽较年初的57.3亿元略有下滑,但应付贸易款项及应付票据则相比年初增长1.64%至349.5亿元。在行业账期缩短的号召下,账面不足百亿的可用资金显然难以覆盖这些债务的兑付。
订单来了,但蔚来可能没有足够现金去产出、交付、扩能。它并不是“卖得不行”,而是“养不起自己”。
此前,李斌表态,“四季度盈利有机会做到,也必须做到。”,李斌也在近期的沟通会上拆解了蔚来销量预期与盈利路线图。
他试图用近期大热的两款新车乐道L90和蔚来ES8给市场信心,“8月份交付量突破3.1万辆,创历史新高”。
李斌为蔚来四季度盈利立下军令状:三个品牌合计月销5万辆、毛利率达16%至17%、销售和管理费用控制在销售额的10%、研发费用控制在20亿元至25亿元。
而这正是蔚来冲击月销5万辆的窗口期。如果没有这笔融资,公司可能就会在产能和供应链端“断粮”。
这不是蔚来主动选择了融资,而是它只能融资。
资本市场的反馈也说明一切:再次融资,股价暴跌,市值蒸发。这一切都像是旧剧情的重播。
企业品牌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直言:一个必须依赖融资才能运转的企业,已经不再是“成长型”,而是“高危型”。
02 | 财报“好看”,只是收缩出来的幻觉
2025年Q2财报发布后,蔚来高层给出乐观预期—“我们正迎来财务方面的结构性拐点,进入良性循环,持续改善财报表现。”蔚来CFO曲玉在财报中称。
但翻开细节,这个“拐点”更多来自压缩,而非改善。
蔚来Q2营收同比增长9%,达到190.1亿元,但净亏损仍接近50亿元。相比Q1虽有下降,但更多是成本砍出来的。
财报表明,扣除股权激励费用及组织优化费用,蔚来二季度的研发费用24.89亿元,同比下降13.8%、环比下降14.6%。此外,若扣除股权激励费用及组织优化费用,其二季度的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为36.822亿元,环比下降12.6%。蔚来解释称,主要是由于人员成本、营销及宣传费用下降,得益于公司在市场营销及其他支持职能方面的全面组织优化措施。但问题在于,压得下支出,压不出盈利。
李斌提出四季度盈利目标的“四件套”:
• 月交5万辆、季度总销15万辆;
• 整车毛利率提升至16%-17%,主力车型20%;
• 销售费用控制在收入的10%以内;
• 研发费用压缩至20-25亿元。
但这些目标,哪一项都不轻松。
上半年蔚来共交付11.42万辆,只完成全年目标的26%;并且上半年蔚来毛利率不到9.1%,同期理想为20.3%,小鹏达16.5%;而主力车型L90与新ES8虽然爆单,但靠的是“高性价比”定价——也就是说,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了。
更关键的是,蔚来的单车均价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7.3万元跌到22.4万元,毛利也从3.3万元降至2.3万元,跌幅达30%。
与此同时,销量结构也发生变化。8月蔚来交付3.1万辆,其中66%来自乐道和萤火虫,均为中低价车型。换言之,营收增长靠的是低价车型拉量,这会持续拉低毛利。
靠“以价换量”换来的高增长,只能撑一时,并不稳固。
蔚来的“财务拐点”,看上去是来了,其实只是“看起来像”。
03 | 融资成瘾,蔚来透支的不是钱,是信任
长期靠融资活着,不仅消耗的是股权,还消耗的是市场信任。
过去,市场愿意给时间,因为大家相信它代表“智能化”“新能源”“中国高端”。但现在,故事已经讲到第七年,资本开始算账了。
换电业务尚未跑通盈利模型;中低端车型虽然热卖,但直接稀释了品牌高端定位;近期中期业绩沟通会上,李斌承认,“公司向迈凯伦输出一些技术,这部分业务构成了对外技术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据其透露,今年第一季度已有相关收入计入,第二季度则更多一些,但“这部分收入目前并不稳定”。
而频繁的定增、转债、融资,也正把蔚来一步步推向“空心化”。
账上71亿现金,对比349亿应付款项,蔚来再融资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只要新车爆款周期延长一点,或政策窗口稍有收紧,现金流就可能断裂。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家公司一辆车卖出去,实际上都在亏钱。每融一轮钱,都是给下一轮亏损换一个缓期执行。
更糟的是,资本市场的反馈已经变了。
过去融资是利好,现在融资是利空。美股跌9%、港股跌近2%,不是市场不懂蔚来,而是大家不再信它的故事了。
结语 | 故事讲到尽头,是时候还债了
李斌说,蔚来四季度必须盈利,但市场更想知道的是:如果这次还不行,蔚来还有没有下一次机会?
这家公司有技术、有团队、有品牌力,但也有失血的底盘、脆弱的现金流、越来越重的结构负担。
它曾是中国新势力的旗帜,是智能高端化的代表,但现在,却成了融资依赖症的典型。最怕的不是亏损,而是亏得没有尽头。
就像曾经风靡一时的哪吒汽车资金链断裂后运营出现问题,居然车联网服务停机,近50万车主需要自费买流量开通。
过去靠故事撑起来的估值,现在开始需要用利润来还债。
当新能源进入“利润比梦想重要”的时代,每家公司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没有融资,你还能不能活?
蔚来,得开始交这道题了,也不能辜负用户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