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2025年9月,高德地图正式推出“扫街榜”,以“用户真实行为+芝麻信用分”为核心机制,宣称要打造“无刷分、无水军”的线下服务信用榜单,试图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撕开新的竞争切口。尤其是高德扫街榜上线首日用户超4000万的消息,更是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作为阿里生态布局本地生活的关键动作,这一产品自诞生起就伴随着行业关注与争议。从公开信息、行业分析及用户反馈来看,高德扫街榜虽试图以“真实性”破局,但在数据合规性、市场竞争突围及商业化可持续性三大维度,均面临难以回避的挑战,其背后折射的更是地图工具向本地生活平台转型的普遍困境。
敏感信息处理的合规风险与行业争议
高德扫街榜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信用数据”的整合之上,但这一模式恰恰触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红线,在合规性层面存在多重待解问题,且与国内外行业实践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行踪轨迹”被明确列为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此类信息需满足“特定目的、充分必要性、单独同意”三大前提。
而高德扫街榜的运行逻辑,恰恰依赖于对用户导航路径、到店记录、停留时长甚至复购频率等行踪数据的持续收集与分析——据QuestMobile 2024年报告,高德地图月活用户已超8亿,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中,有多少人在使用扫街榜前被明确告知“行踪数据将用于榜单计算”,又有多少人完成了“单独同意”流程,目前并无公开信息佐证。
多位自媒体从业者(如科技领域博主“互联网怪盗团”)通过实测发现,用户打开高德扫街榜时,系统仅弹出“榜单基于用户行为生成”的模糊提示,未跳转单独授权页面,也未提供“不共享行踪数据仍可使用榜单”的选项,这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的“明示同意”原则存在明显冲突。
更深层的合规风险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轨迹数据的重识别隐患。扫街榜中“远距专程到访”“高频复购”等标签,看似是群体行为统计,实则可能通过“时间+地点+行为模式”的组合,反向锁定个体用户。
例如,某用户每周五晚固定前往某医院附近餐厅,结合停留时长数据,可能被推断出就医相关轨迹,这已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可识别特定自然人”的敏感信息定义。
其二,跨平台数据共享的合规性争议。扫街榜引入芝麻信用分作为权重因子,但阿里集团旗下高德与蚂蚁集团的芝麻信用分分属不同主体,根据《数据安全法》,此类跨主体数据共享需明确告知用户用途并获得同意。
其三,算法透明度的缺失。《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要求平台公开算法排序的核心逻辑,并提供非个性化选项。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团、抖音等平台均因类似问题被要求整改。
对比国际同行的实践,高德的合规风险更显突出。谷歌地图及苹果地图则在合规方面走到更前面。对比之下,高德扫街榜为了保证“榜单真实性”,采取“大规模收集+云端长期存储+跨平台共享”的模式,无疑与当前全球数据保护的趋势相悖,未来面临监管处罚的可能性极高。
本地生活赛道同质化,高德难补资源不足短板
高德推出扫街榜,本质是阿里生态对本地生活赛道的又一次发力,试图依托地图工具的流量优势,挑战美团的主导地位,同时应对抖音的跨界竞争。
但从行业格局、产品体验及资源储备来看,这一尝试面临“差异化难落地、用户习惯难改变、商家资源难争夺”的三重困境。
从市场格局来看,本地生活服务早已形成“美团主导、抖音渗透、高德追赶”的态势。尤其是其中大众点评的榜单体系(如“必吃榜”“必玩榜”)已运营超过10年,累计沉淀超50亿条用户评价,商家覆盖率超过95%;抖音则凭借短视频内容优势,以“探店种草”模式快速渗透,2025年本地生活交易额同比增长120%,尤其在年轻用户群体中渗透率极高。
相比之下,高德地图虽有8亿月活,但用户核心需求是“导航”,而非“找商家、看评价”。这种场景的缺失,势必会让扫街榜从诞生起,就面临“流量转化率低”的先天不足。
从产品差异化来看,高德扫街榜宣称的“无商业化、真实行为驱动”,在实际体验中难以形成竞争壁垒。
一方面,美团大众点评早已建立“刷分打击机制”,通过AI识别异常评价、线下商家暗访等方式筛选真实评价,其“必吃榜”每年公示筛选标准与淘汰率,用户信任度已形成积累。
另一方面,扫街榜的“信用分加权”机制反而引发新的争议——多位自媒体(如“餐饮老板内参”)调查发现,芝麻信用分低于650分的用户,其评价权重明显低于高分用户,这导致部分中小商家的真实好评被“低权重”掩盖,反而出现“榜单向高信用分用户偏好倾斜”的新问题。
从商家资源争夺来看,高德扫街榜面临“吸引力不足”的尴尬。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商家资源,而商家选择合作平台的关键指标是“流量转化效率”与“营销成本”。
美团可为商家提供“线上引流、外卖配送、供应链服务”的全链路支持,抖音则能通过短视频为商家带来“短时间高曝光”,二者均能直接拉动商家营收;而高德扫街榜目前仅提供“榜单展示”,未接入团购、预订等交易功能,商家无法直接获取订单。
可以预见,这种“商家参与度低”的现状,将进一步导致扫街榜的内容更新缓慢,形成“用户不活跃→商家不重视→内容质量低→用户更不活跃”的恶性循环。
“永不商业化”的承诺,或言之过早
高德CEO郭宁在扫街榜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榜单永不商业化,不接受商家付费推广”,这一承诺虽赢得部分用户好感,但从商业逻辑、阿里生态诉求及行业实践来看,“零商业化”模式难以持续,且可能引发新的资源分配问题。
从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来看,扫街榜的运营需要持续投入巨额成本,却缺乏对应的收入来源。据媒体报道,在前几天的发布会上,高德地图CEO郭宁宣布将发放超10亿元补贴,降低用户的到店成本,“真正把线下、线上的流量变成线下的底盘”。
此外,数据处理、算法优化、合规审核等环节,每月需额外支出一定成本。而“永不商业化”的承诺,意味着扫街榜无法通过商家广告、付费排名、团购佣金等常规方式变现,只能依赖高德地图的主营业务(如导航广告、车企合作)补贴。
但问题在于,高德地图自身的盈利压力已不容忽视——据阿里集团2025年Q2财报,高德所在的“本地生活服务板块”营收同比下降3.2%,净利润同比下降15.6%,核心原因是导航广告收入增长放缓,而本地生活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补贴一个“零收入”的扫街榜,显然不符合商业公司的盈利逻辑。从阿里生态的协同需求来看,扫街榜的“零商业化”与阿里的整体战略,也存在矛盾。
阿里集团对本地生活服务的定位是“打通电商、支付、到店消费的闭环”,而高德作为阿里生态的重要入口,其核心任务是为淘宝、支付宝、饿了么等产品导流。
扫街榜作为高德切入本地生活的关键产品,若始终不接入交易功能(如团购、预订),则无法完成“从信息推荐到消费转化”的链路,也无法与饿了么的外卖服务、淘宝的到店核销券形成协同。
例如,用户在扫街榜看到一家餐厅,若想下单,仍需跳转至饿了么或其他平台,这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导致阿里生态内部的流量流失。
与此同时,从行业商业化的普遍规律来看,“零商业化”的榜单模式在本地生活领域并无成功案例,反而可能导致资源分配失衡。美团大众点评、抖音本地生活等平台,均通过“商业化+公益榜单”的组合模式实现平衡:一方面,通过商家广告、付费推广获取收入,支撑平台运营;另一方面,推出“必吃榜”“真实探店榜”等非商业化榜单,保证内容真实性。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用商业化收入反哺优质内容”,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高德扫街榜的“零商业化”模式,若长期坚持,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内容维护动力不足,由于缺乏商家付费推广带来的收入,平台难以投入资源优化榜单算法、更新商家信息,导致内容质量下降;二是资源分配不均,扫街榜的流量扶持可能向“高信用分用户偏好的商家”倾斜,而中小商家由于缺乏曝光渠道,反而难以获得公平的展示机会,这与“打破刷分乱象、实现公平竞争”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若未来扫街榜被迫调整商业化策略,例如接入付费推广,又将面临“用户信任危机”。若平台一旦违背其“永不商业化”的承诺,可能不少用户也“将不再使用”高德地图。
结语
高德扫街榜的推出,是地图工具向本地生活服务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其“真实行为+信用分”的机制也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从现实来看,这一产品在数据合规、市场竞争及商业化三大维度均面临难以回避的挑战。
对于高德而言,若想让扫街榜真正立足,或许需先解决合规问题,明确数据收集范围与授权流程;再优化产品体验,增加实用功能,建立与商家的共赢机制;最后在“真实性”与“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探索符合用户需求的变现路径。否则,扫街榜可能只是一次短暂的“创新噱头”,而“永不商业化”恐怕也言之过早,更加难以成为高德在本地生活赛道突围的核心力量。
【天眼查显示】高德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高德地图成员,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64242.4242万人民币,超过了99%的北京市同行,实缴资本6400万人民币,并已于2014年完成了并购,交易金额10.4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