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舌]曾经,它是无数年轻人追捧的潮流风向标,甚至一度登顶美国应用商店,然而从备受赞誉的“生活社区”,到如今被官媒点名的“网络毒瘤”,小红书的坠落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它以分享美好生活为名,却在流量的加持下悄然变异成一个价值观破碎、社会情绪对立的“毒瘤”。
小红书,究竟犯下了哪些不可饶恕的罪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流量黑幕?
流量密码还是潘多拉魔盒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曾经它是一匹黑马,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当TikTok在美国面临制裁时,小红书抓住了机遇,一度登顶美国苹果应用商店的榜首,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完美“平替”,但谁能想到,昔日的出海之光,如今却被贴上了截然不同的标签。
它被一些声音批评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甚至是侵蚀网络生态的“杀手”,从一个备受追捧的生活社区,到一个争议缠身的舆论漩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红书的算法机制,其实很简单,它只信奉一个简单的法则:谁能引发讨论,谁就能获得推荐,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甚至善意与否,通通都要为这个最高法则让路,只要能让用户吵起来,能产生巨大的流量,平台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推上热点。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张看似普通的图片,可以被虚构成出轨、家庭不和的狗血故事,只为博取眼球,家庭内部的婆媳矛盾被无限夸大和审判,仿佛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恨,在这样的规则下,那些理性、客观的声音,瞬间就被淹没,石沉大海。
用户们很快就摸透了这套玩法,为了能够“畅所欲言”,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拼音缩写来规避审查,讨论着从社会事件到名人八卦的各种敏感话题,平台对此似乎也乐见其成,采取了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态度。
毕竟,这一切乱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然后将这庞大的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所谓的AI与人工双重审核,在这巨大的商业诱惑面前,显得荒诞可笑。
为了商业利益的搞对立
小红书的算法非常高效,它从复杂的社会情绪中,精准地筛选出那些最具毒性的部分,再精准地投喂给用户,最令人咋舌的,莫过于为已定罪的劣迹艺人“洗白”的言论,以吴某某为例,为他辩护的声音不仅存在,还能形成一定的讨论热度,这无疑是对司法公正和政府公信力的公然挑战。
这种价值观的撕裂,在小红书流量的助推下,侵蚀着社会共识的底线,更普遍的,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对立,这个拥有上亿用户的平台,成了激化两性对立的修罗场,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极端女权主义者的大本营。
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也充满了极端化的情绪,“吸血魔窟”之类的负面描述总能获得高赞和强烈的共鸣,个体化的家庭焦虑,在这里被无限放大,最终演变成了群体间的普遍敌意。
消费主义的扭曲更是无孔不入,炫耀香奈儿、LV等奢侈品成为一种风气,鼓励吹捧奢靡的消费观,无数伪装成用户真实分享的付费“软广告”充斥其间,悄无声息地误导着消费者的判断。
这一切,像毒瘤一样侵蚀人们的思想,尤其可怕的是,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中包含了大量的年轻人,其中甚至还有不少未成年人,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长期观看这些负面内容,很容易形成一种非黑即白、简单粗暴的思维模式,后果不堪设想。
当铁拳砸向失控的炼金炉
当一个平台对流量的贪婪越过了社会责任的红线,并对网络生态造成实质性的破坏时,外部的监管力量介入就成了必然,平台的失责,不仅仅是制造了舆论对立,它还被不法分子当作工具,一些人分享着虚假的投资经验,引流到微信等第三方平台进行诈骗。
部分用户更是利用平台进行交易,诱导他人购买学习资料等付费产品,安全管理的漏洞令人触目惊心。
终于,官方的批评声传来,小红书被点名,紧接着,网信部等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严肃约谈,并明确要求限期整改,这一系列行动,展现了国家治理网络乱象的决心,也为所有沉迷于流量游戏的社交平台敲响了警钟。
用户的失望与愤怒也在积聚,网络上,呼吁对这个APP进行严查的声音越来越高,民意已经开始反弹,为了追求一时的热度和商业变现,而牺牲掉用户信任与公共利益,最终只会迎来法律的严惩和市场的淘汰。
小编在此呼吁大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在追求娱乐和流量的同时,一定要遵纪守法,不要试图挑战法律和秩序!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