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街头总能听到人们的叹息声:“这条街冷冷清清的,哪里还有以前的热闹氛围?”的确,家门口的服装店已经换了几任老板,常光顾的小饭馆也贴出了“转让”告示。于是,网上开始有人感叹:“都怪外卖和电商,把大家都圈在家里了。如果这些都停了,实体店肯定能复兴!”
这番话虽然让人听着很解气,但如果认真思考,实际上它就像说“把冰箱扔掉夏天就凉快”一样不切实际。前些天我和小区门口开杂货店的王姐聊起,她一句话就点出了其中的关键:“去年封控期间,外卖小哥送货真是帮了我大忙,要不是他们,我的店早就关了。”
如果真的取消外卖,先问问那些上班族和老年人能不能接受。早高峰的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在刷外卖软件,不管是白领纠结着选择午餐,还是工人们抢着优惠券,甚至学生们也会为妈妈订一份早餐外卖。像小李那样的年轻人就说了:“如果没有外卖,我只能啃面包了!我们午休一个小时,去饭馆排队半小时,回去十分钟,根本没时间吃饭。”而且,像他带饭微波炉都要排队,还不如直接叫外卖,方便快捷。
甚至老年人也离不开外卖。我妈已经六十多了,腿脚不便,以前她得靠邻居帮忙去买东西,现在她只需在手机上轻点几下,两小时内就能送到家,还能选择“送货上门”,省去自己扛的麻烦。前阵子,她还特别得意地告诉我:“我学会用优惠券了,比超市便宜五块钱!”
根据数据显示,全国大约有9亿人参与网购,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它背后反映的是各类群体的真实需求。比如我小区里的张奶奶,她不会用智能手机,每次都让我帮她订一份无糖豆浆。楼下的早点摊早早收摊了,只有通过外卖才能买到。我真心怀疑,如果外卖停了,这些需求会凭空消失吗?恐怕这些人群反而会面临更大的困扰。
有一次,我在楼下的一家面馆吃饭,听到老板和顾客的对话:“以前我总觉得外卖的抽成很高,但现在明白了,没有外卖,我一天的生意就少了一半。”他指着墙上的订单屏说,这些订单大多是在中午12点下的,因为这些人根本没有时间走到餐馆去吃。
取消外卖和电商,真的能这么轻松吗?这些行业不仅仅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它们还支撑了数以亿计的工作岗位。外卖骑手有超过1000万,快递员有450多万,而电商产业的从业人数则更为庞大,涵盖了从主播到仓库工作人员,超过7000万。更不用说,很多家庭靠这些工作维持生计——无论是外卖骑手、小店老板,还是电商仓库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些行业。
我认识一位骑手小周,他家乡在河南,去年父亲住院时,全靠跑外卖赚的钱才渡过难关。要是这份工作没了,他真的不知道能做什么。他还告诉我:“我初中毕业,除了送外卖别的工作也不好找。”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电商仓库的王哥,他说他们村有二十多人在仓库工作,月收入能稳定存5000多块,要是仓库关了,他们只能回去种地或做临时工。
这么多人依靠外卖和电商谋生,难道我们能轻易放弃他们的生计吗?如果外卖行业关闭,这些人怎么办?他们的生活将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不过,有些人会说,外卖和电商抢了实体店的生意。可我的邻居——楼下的凉皮店老板却不这么看,他的店虽然很小,但外卖生意做得比堂食还火,靠外卖撑起了生意。他每天能卖150单,其中120单来自外卖,没有外卖的支持,早就关门了。
实体店的困难,其实和外卖电商没有太多关系。真正的问题在于消费的习惯发生了变化,大家越来越精打细算。王姐的杂货铺以前能一天卖2000多元,现在也就1000元左右。并不是没人来,而是来了也不买。而且,店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比如我们街上有五家奶茶店,同样的商品价格却不断被压低,最终谁都赚不到钱。
更严重的问题是,房租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王姐的一家20平米的小店,每个月房租就要8000元,雇一个员工还要3000元,水电费再加1000元,基本上每天至少得卖400元才能保本。即便是这样,很多店依然因无法承受高房租和人工费用而倒闭。
这些问题与外卖和电商无关。如果没有外卖,即便商店开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况且,那些靠外卖维持的店铺没有了线上支持,可能死得更快。
现在,许多商家已经开始改变思路,线上线下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小区门口的水果店老板通过微信群和线上平台增加销量,甚至通过线下自提减少外卖平台的费用。理发店的师傅则通过短视频吸引顾客,而传统菜市场也开始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销售,这些都证明了实体店可以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实体店的真正敌人不是外卖和电商,而是那些固守传统、不愿创新的商家。实体店要想重拾昔日的热闹,必须从降低成本、创新特色、提升消费能力这几个方面入手,才有可能恢复昔日的繁荣。
在这个时代,外卖和电商不仅仅是商业的一部分,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带来了便利与机会。实体店要想找回属于自己的烟火气,不妨向那些成功结合线上线下的商家学习,勇于创新,拥抱变化,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