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殡葬业龙头福寿园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这家长期以高利润著称的公司,一度被外界称作“殡葬茅台”,却交出了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报告。
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福寿园实现营收约6.11亿元,同比下降44.5%,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达2.61亿元,这一反转令外界意外。
曾被称为“殡葬茅台”的福寿园,交出了上市十二年来的首份亏损成绩单,墓穴平均售价从12万元骤降至6.3万元,几近腰折。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经营转折,更折射出中国殡葬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福寿园的亏损并非孤例,万桐园、安贤园等殡葬企业同样面临营收下滑困境,曾经稳赚不赔的“坟地产”为何突然遭遇寒流?究其原因,是政策调控、经济环境和消费观念转变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调控是首要因素,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积极推行墓穴小型化,倡导节地生态葬式,明确对殡葬服务价格进行规范和引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墓地不可能无限扩张,政策导向正在从满足个别企业的高利润诉求转向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样不容忽视,销售人员观察到,如今不少客户选择先将骨灰寄存,一年费用不到300元,而非立即购买高价墓地。这种“观望心态”背后,既有经济转型期居民购买力下降的现实考量,也有对传统殡葬观念的重塑。过去“热葬”习俗下三天内定墓位的消费模式正在被打破。
新冠疫情成为行业分水岭,骨灰寄存需求激增,新建15000个格位依然供不应求,反映出人们对殡葬方式的选择正趋于理性和多样化。当3000元的壁墓和可获政府补贴的生态葬能够满足基本需求时,花费数十万元购买一块0.6平方米的墓地就显得不再必要。
高端墓位需求并未消失,但客户担忧明显增加,人们开始担心花大价钱购买的墓位未来是否会受到政策限制。与房地产不同,墓园涉及风水、环境等因素,客户一旦选定就不愿更改,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抑制了高端需求。
殡葬行业的调整指向一个更加明确的未来:这个行业不能仅仅是暴利代名词,而需要回归其社会服务和公益属性。生死是人生大事,但处理身后事不应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当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推广节地生态葬不仅是政策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福寿园从“暴利”到“亏损”的转变,或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殡葬行业将不得不告别依赖天价墓地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向提供更加多元化、人性化且价格合理的服务。这不是行业的冬天,而是走向成熟的开始,一个关乎每个人最后尊严的行业,本就不该只有“天价”这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