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11月董事长变更未公告引发质疑后,朱雀基金这家 “私转公” 基金公司再陷动荡。
截至目前,总经理梁跃军近期密集卸任旗下核心产品独管职责,目前已无一只独自管理的公募基金,而这背后是其管理产品近四年亏损超14%、公司规模从294亿缩水至100亿的业绩困局,叠加2024年“左手自购右手赎回”的信任危机,朱雀基金的转型之路愈发艰难。
01
总经理梁跃军卸任全部独管产品
9月11日至12日,朱雀基金接连发布两只核心产品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引发行业关注。
其中,朱雀企业优选混合公告显示,梁跃军不再管理该基金,后续由陈飞与郭涛共同执掌;朱雀恒心一年持有混合则增聘王一昊,与梁跃军形成共管模式。至此,身为朱雀基金总经理的梁跃军,已无任何一只独自管理的公募产品。
从梁跃军的履历来看,其行业经验丰富:早年就职于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后进入券商领域从事投研工作,先后任职于西南证券、大通证券、西部证券;2007年与李华轮联合创立朱雀投资,2019年1月加入朱雀基金。
2020年5月,朱雀基金发生管理层职位互换,时任董事长的梁跃军转任总经理,彼时因明星基金经理张延鹏突然离职、核心投研力量空缺,梁跃军一度身兼总经理、督察长、基金经理数职。2024年,他曾管理8只基金,规模超100亿元,几乎扛起朱雀基金的公募业务体量。
市场普遍猜测,此次梁跃军卸任独管产品与业绩表现不佳相关。以其管理时间较长的朱雀恒心一年持有为例,自2021年3月任职以来,该基金任职回报为-14.48%,年化回报-3.39%;规模也从2021年成立时的90亿元大幅缩水至如今的32亿元,业绩与规模双重承压。不过,券业观研认为,业绩问题或只是表层原因,梁跃军的变动可能与公司更深层次的治理调整相关。
02
管理层动荡、“自赎”
事实上,朱雀基金的管理层变动此前已引发过争议。去年11月,公司董事长由邬锦明变更为史雅茹,但这一重要高管调整未对外发布公告,当时曾遭到媒体质疑。有媒体曝出,此次管理层动荡或与市场行情低迷、公司核心人物对经营管控收紧有关。
公开信息显示,朱雀基金是国内“私转公”的代表机构之一,核心人物李华轮早年从西部证券离职后,与梁跃军联手创办朱雀投资,并将其发展为百亿级私募;2019年朱雀投资拿下公募牌照,成立朱雀基金,开启“私转公”之路。
但转型之后,朱雀基金的发展并不顺利,管理规模自2021年末达到294亿元的峰值后便持续下滑,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管理规模仅余100亿元,较巅峰时期缩水近七成。
业绩乏力之外,2024年的“自赎”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朱雀基金的信任危机。2024年初,A股处于阶段性低位,朱雀基金公告称将自购旗下权益基金2000万元,此举当时被解读为公司对自身投研能力的信心背书,也为市场注入短期信心。
但随后有媒体发现,朱雀基金在自购2000.2万元的同时,赎回金额达到2429.03万元,“左手自购、右手赎回”的操作引发投资者质疑,公司公信力受损。
03
中小“私转公”基金生存挑战加剧
针对此次梁跃军卸任产品管理,朱雀基金回应称,公司正陆续加大投研人员投入,在投研团队成熟后,安排新人员接管或合管公募产品,这一调整是公司战略优化的一部分。
从接任人员来看,接管朱雀企业优选混合的陈飞为朱雀基金投资副总监,其目前在管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达27%,其中朱雀企业优胜A近一年收益更是高达65.66%,业绩表现亮眼,公司或期望通过投研换血改善产品业绩。
不过,朱雀基金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中小“私转公”基金公司生存现状的缩影。在公募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头部机构凭借规模、渠道、投研优势抢占市场,中小基金公司尤其是“私转公”机构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从私募到公募的转型需要重构投研体系、治理结构与合规文化,不少机构未能完成顺畅衔接;另一方面,业绩波动、规模缩水、人才流失等问题相互叠加,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