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跨境电商,浮现在大家脑海里的地域第一位一定是深圳,再者就是江浙沪,大家很少会觉得内陆会有跨境电商这个产业,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在深圳、上海可以遍地都是跨境电商相关的岗位,而在内陆甚至都没听说过跨境电商这个职业,就拿安徽合肥来说,你可以找到不计其数的传统工业品牌,但是想要找到一个在海外发展的品牌很难。
但终归会有那么几个寻找创新的人在,今天的主人公——邓奇,安徽宣城人,他在自己的老家,把自己的品牌服装卖出了国门!
中间是邓奇
时间回到2020年。邓奇从广州的服装厂辞职,拎着行李回到宣城。干了十年服装外贸,又做过速卖通运营,他觉得自己能在老家闯出一条新路。
可一落地就遇冷。注册公司时,邻居们七嘴八舌:“卖衣服给外国人?还得跑海关吧?”“咱这小地方能搞跨境吗?”
更现实的是,没有订单,资金有限。他白天跑浙江柯桥找面料,晚上琢磨韩国平台的尺码表。出租屋里支着一台电脑,就是他的“办公室”。那段时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孤军奋战。没人理解,也没人能给他经验。
他最初试水童装,但销量惨淡,差点放弃。身边人劝他“去广州再找个班,别折腾了”。
在最迷茫的时候,他在一个同行群里听到江西卖家说:“男装T恤最近订单翻倍。”
这个偶然的信息,让他决定转型男装。2021年,邓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抵押房产,建自己的小工厂。
刚开始规模很小,几台机器,三个人的团队:他负责线上运营,一个老同学盯生产,还有一个留过学的朋友陈家宣专门看韩国用户反馈。
别看是“草台班子”,但很快发挥了作用。一次,有韩国客户留言:“洗三次领口就变形。”陈家宣翻译过来后,他们连夜改工艺,把双车线改成三本针。第二批改良T恤上线后,销量迅速爬升,冲进速卖通男装类目前十。
那一刻,邓奇第一次感受到:认真听客户反馈,真能改变命运。
真正让工厂起飞的,是2023年。那年邓奇去杭州参加招商会,第一次接触到速卖通的“全托管”模式:平台帮你做前端运营、仓储、物流,商家只要专注生产。
他掰着手指算账:一件T恤从宣城发到杭州仓,运费只要1.2元,比广州直发韩国便宜0.8元,加上人力、厂房成本更低,整条供应链比沿海还更有竞争力。
果断转型。第一个月日订单就从3000件飙到8000件,车间里人手不够,他和合伙人都得蹲仓库打包。
随着订单增长,他们对韩国市场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年轻人喜欢胸前带小口袋的设计,领口要柔软不磨脖子,洗标必须有韩语……这些细节看似小事,但坚持优化后,产品在韩国迅速站稳脚跟。
当工厂订单多到打印机24小时不停时,宣城的纺织产业也被带动了。
一些下岗工人被他重新招回,做质检,工资翻倍;供应商主动开发新面料;甚至原本对“跨境”嗤之以鼻的人,也开始研究海外潮流趋势。
短短几年里,宣城冒出200多家跨境店铺,十几家工厂联合搞“候鸟式生产”:淡季做欧美防晒衣,旺季转产韩国圣诞卫衣。沉寂的纺织产业迎来新一轮活力。
邓奇常说:“内陆不是劣势,而是没被挖出来的宝藏。”在他看来,内陆有三大优势:
成本更低:人力、厂房、运费综合下来有竞争力。
韧性更强:内陆创业者往往背水一战,抗风险能力强。
视角更新:年轻人懂外语、懂海外文化,把传统产能和国际市场结合起来,能跑得更快。
但他也强调,靠平台跑出来只是第一步,要想沉淀品牌、抓住长期用户,独立站是第二步。
平台流量再大,也属于平台;只有独立站,客户数据、复购关系、品牌资产,才真正握在自己手里。对服饰类来说,韩国用户如果能直接在官网复购、参加会员计划,体验更顺畅,品牌也能少交一笔平台佣金。
所以,独立站不是替代,而是升级。平台帮你起步,独立站帮你走远。
如今,邓奇的工厂每天还在生产,AI质检系统把次品率降到0.8%,墙上贴满来自首尔、釜山、济州岛的客户反馈。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跨境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条可以踏实走出来的路。如果你还在犹豫,不妨先跑通平台模式,再一步步沉淀品牌,把机会真正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