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老百姓的存钱积极性越来越高,存款总量持续上升,
但没想到的是,最近银行账户里的钱正在悄悄"搬家",甚至有人说这是“存款大逃”
央妈数据显示,7月存款大幅减少,然而7月份的房子情况并不理想,销量环比骤降,企业老板们还在说赚钱难,打工人更是直言收入锐减,
这种情况不禁让人疑惑,钱呢?
01.
房子下跌
统计数据显示,7月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房价都在持续下跌,70个大中城市房价,4个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1%,加速下滑。
销量方面更是惨不冷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只有0.57亿平方米,环比暴跌45.8%,相比6月几乎是“腰斩”,已经创下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
不仅如此,2025年7月企业贷款还出现负增长情况。据高盛最新研究报告显示,7月信贷数据意外收缩,人民币贷款存量出现近20年首次单月负增长。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0亿元,其中企业贷款-426亿,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00亿。
此外,整体消费增长也出现了放缓趋势: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消费数据同比虽有增加,但增速逐步走低。1-7月消费同比增加4.8%,前值是5%。
7月单月消费同比增长3.7%,而5月增加6.4%,6月增加4.8%,7月是今年开年以来最低的增长,下滑趋势明显。
不买房、不扩厂,不消费,钱呢?
02.
万亿存款,集体“大出逃”,钱去哪了?
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7月,人民币住户存款(即居民储蓄)大幅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降7800亿元。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创下自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不仅如此,股票开户数在近期也“水涨船高”: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其中,个人投资者开户数量为195.4万户。
上证指数呢?已经从3400点下方一路攀升至3800点上方,创下近十年新高!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究竟有什么内在逻辑关联?说白了,钱和人一样,哪里有利可图就往哪跑: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一减一增”,可能更多流向了股票市场。
但是,它并不是直接冲进股市!
数据显示非银存款大增,所谓的非银存款,指的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也就是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
相比银行存款,这些方式利息更高一点,而且还带点保底。之后,这些资金才间接通过这些渠道(证券托管资金、银行理财、基金等)流进了股市。
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大家把存在银行的钱拿出来,少了1.1万亿元。其中大概六成的钱,先是去了理财或者货币基金里面,然后再通过券商等通道,又回到了股市。
03.
牛市要来了?
很明显,居民存款下降、非银存款上升、股票新开户激增,这些信号共同说明:A股可能正处在“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起步阶段。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股市行情好。沪指突破十年高点,越来越多人相信牛市来了。社交媒体上频频有人晒收益,赚钱效应吸引眼球。
二是政策支持。国家强调要建设好资本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推出更多回报投资者的制度,让大家更愿意投资股市。
三是其他资产收益太低。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都不到2%,相比之下股票这类权益资产显得更有吸引力。
四是投资更方便了。现在用手机就能开户、买卖,券商支持24小时线上操作,基金投顾服务也更普及,投资门槛变低,吸引更多人入场。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牛市要来了?
这个不好说!这样看后续资金会不会继续流入。
对此,有分析人士预计,居民存款“搬家”的现象很可能持续。因为明后两年将会有一波存款和理财产品的“到期潮”,就像集体打开了存钱罐,大量资金需要重新安排去处。
比如,很多2022年前后存的三年、五年定期,将在2025–2026年到期。
这些钱很可能继续流入股市,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毕竟,以前大家觉得存款最稳、最安全,现在存款收益太低,变得“食之无味”;而股市以往被很多人视为“高风险”,如今正在变成新的“财富机会”。
写在最后
客观来说,存款有序流向资本市场并不是坏事。这说明货币政策正在起作用,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经济活力增强。原本“躺”在银行里“睡觉”的钱,正在被市场机制引导到更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
不过,最后也要提醒大家:投资有风险,股市波动大——“存款搬家”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