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茶餐厅悄然撤下门店外“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外卖餐具上“无预制菜”字样被涂黑时,这场看似寻常的商业操作,实则撕开了中国餐饮行业最尖锐的矛盾——消费者对“新鲜现做”的执念,与资本对效率至上的狂热追求。从西贝到绿茶,从罗永浩的怒斥到证监会的问询,预制菜争议早已超越了食品工艺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乎商业伦理、消费权益与行业未来的全民战争。
一、双面绣:品牌宣传的“现做神话”与供应链的“预制真相”
绿茶餐厅的困境,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双面绣”。
一方面,它以“现烤龙井鸡”“现熬鸡汤”等招牌菜为噱头,用明档厨房、炭火烤炉等视觉符号构建“新鲜现做”的消费想象;另一方面,其供应链却深度依赖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将腌制、调味、预处理等环节外包,门店仅需简单操作即可出餐。这种“中央厨房+门店复热”的模式,虽让绿茶在5年内扩张至500家门店、净利润增长近40%,却也让“现做”二字沦为营销话术的遮羞布。
当消费者发现,宣称“现烤”的烤鸡实为预制半成品,菜单上未标注的“佛跳墙”竟是冷冻料理包时,信任的崩塌便不可避免。绿茶的案例暴露了餐饮行业的集体悖论:效率与品质不可兼得,但资本只允许选择前者。
二、预制菜争议的本质:一场消费者与资本的认知战争
预制菜的争议,表面是“复热菜”与“现炒菜”的工艺之争,实则是消费者主权与资本效率的博弈。
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宣称“一道预制菜都没有”,却因后厨出现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而被迫道歉;绿茶餐厅净利润增长40%,却因预制菜争议市值蒸发数亿。消费者与资本的零和博弈,最终导致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赤字。
三、行业标准缺失下的“黑暗森林”:谁在定义“预制菜”?
中国预制菜市场的混乱,在于标准的长期缺位。
更荒诞的是,部分企业将“现做”作为营销工具,却通过供应链外包实现规模化。这种“既要又要”的投机心态,折射出中国餐饮业的集体浮躁。
四、破局之道:从“效率至上”到“信任经济”的范式革命
若想打破僵局,餐饮行业需要一场范式革命:
西贝的教训值得深思:当它试图通过整改“现切现烤”挽回信任时,消费者已不再相信“中央厨房无害论”。信任一旦失去,再多的公关手段都只是徒劳。
五、结语:餐饮业的终极拷问——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绿茶餐厅撤下“现做”招牌的瞬间,揭开了一个残酷真相:在效率与信任的天平上,资本永远倾向于前者。但消费者用味蕾投票的时代已经到来——他们不再满足于“便宜”,而是渴望“真实”;不再迷信“网红”,而是追求“安心”。
当预制菜成为行业标配,企业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掩盖真相,而是如何让效率与良心共存。毕竟,没有信任的经济,终将是无根之木;失去初心的餐饮,注定是一盘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