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数据显示,2019-2024年,光伏组件整体合格率已由100%断崖式跌至62.9%,超三分之一的光伏组件不合格。报告进一步指出,2025年抽查企业36家,共计69个批次组件,不合格主要存在几个领域:机械载荷不合格(5批次)、光电转换效率不达标(8批次)、功率虚标(3批次,铭牌偏差)。
过去十年,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中国光伏产业呈井喷式发展。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价格持续下行、质量持续滑坡、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严峻局面,组件价格一度跌破每瓦0.6元。无序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严重阻碍产业升级。
伴随价格体系的崩塌,企业盈利空间被极大压缩,部分制造环节出现“价格踩踏”,行业整体陷入恶性竞争循环。例如,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价格雪崩,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5%,硅片价格下滑超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25%,惨烈的价格战背后,不只是光伏制造企业受损,也是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价格失守之后,质量防线也开始全面溃散。光伏组件的玻璃、边框、胶膜、焊带、接线盒等都存在不合格现象。光伏组件核心原材料中,光伏玻璃合格率仅为70%,透光率不足、厚度减薄影响转换效率和抗冲击性,在面对冰雹、强风等恶劣天气时,组件破损风险显著增加。关键辅材合格率普遍低于70%,焊带、接线盒甚至不足50%,导致边框锈蚀变形、焊带电阻超标、接线盒密封散热差等隐患。
(图:出自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数据触目惊心,但不难窥见其原因。在极致的内卷态势下,部分企业开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以牺牲组件质量为代价换取短暂的生存空间,加剧组件整体质量下滑。2024年以来,劣质组件层出不穷,导致火灾、塌方、热斑、功率大幅衰减等一系列事故频发,给业主带来重大损失。
光伏组件质量问题已经是下游电站开发商的“心头患”,更成为整个产业链路的重大困境。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光伏的路,究竟在何方?目前,在监管层面,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接连出台制造门槛、标准体系、价格规范相应政策,逐步构建起覆盖光伏市场秩序与产品质量的协同治理体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发布倡议,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等行为,呼吁企业回归质量本质、聚焦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