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科再度获得大股东深铁集团20.64亿元借款,用于偿还公开市场债券本息。今年以来,深铁集团已九次出手“输血”,累计提供资金达259.41亿元,为万科筑起一道债务防火墙。
在亏损扩大、销售滑坡、现金流告急的寒潮中,这家曾引领行业的巨轮,仍在风浪中艰难前行。一纸借款公告,或许能延缓危机,但能否真正“续命”,仍是未知之数。
深铁集团年内第九次“输血” 万科累计获大股东借款超259亿元
2025年9月16日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披露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铁集团”)向公司提供不超过20.64亿元借款,用于偿还公司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本金与利息。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据风口财经记者统计,此次借款为深铁集团2025年以来对万科的第九次资金支持。
公开信息显示,深铁集团此前分别于2月10日、2月21日、4月29日、5月14日、6月6日、7月7日、7月30日及8月5日公告称,向万科提供28亿元、42亿元、33亿元、15.52亿元、30亿元、62.49亿元、8.69亿元、16.81亿元的股东借款。加上本次借款,深铁集团向万科提供的借款累计达到259.41亿元。
此次20.64亿元的借款金额,与万科2025年9月份到期的境内公开市场债券本息规模完全匹配。数据显示,万科在公开市场的境内债务总额为279亿元,未来12个月内,兑付高峰发生在2025年12月份,届时万科将有本息合计58.71亿元的债券到期。
面对公开市场债务压力,除依赖股东支持外,万科在融资渠道拓展、资产盘活等方面是否已有明确安排?针对未来到期债务的资金来源计划,以及在新增融资、大宗资产交易、存量资产运营等方面的实质性举措,风口财经记者于9月18日致电万科官网披露的联系方式进行了解,接线人员表示将安排回电,但截至发稿,记者未收到任何回复。
除资金层面的支持外,深圳国资在公司治理层面亦持续强化对万科的管控。
2025年9月17日,万科官网更新组织架构与管理团队信息。调整后,公司组织架构由集团总部、地区公司和事业部三部分构成:
集团总部下设董事会办公室等11个中心;地区公司由原“5+2+2”架构(五大区域、两个总公司、两个直管公司)调整为16个地区公司,由总部直接管理;事业部则涵盖物业、物流、商业、长租公寓等八大多元化业务板块。相关核心管理人员亦同步披露。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这一系列调整,延续了年初以来的治理变革。今年农历新年复工首日,深圳国资系统即派出十余名高管进驻万科核心管理岗位。原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董事会秘书朱旭集体辞任,深铁集团全面接管公司管理。随后,深铁集团董事长辛杰接任万科董事会主席,标志着公司进入由国资主导治理的新阶段。
万科上半年亏损扩大 账面现金规模存在巨大“缺口”
在深圳国资全面接管并持续“输血”的背景下,万科的流动性风险虽有所缓释,但其基本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万科2025年半年报,截至上半年末,万科短期借款为231.4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347.13亿元,有息负债合计金额为1578.59亿元。同时,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740.02亿元,剔除受限资金(46.55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693.48亿元。与短期债务相比,公司账面现金规模存在巨大“缺口”。
图片来源:2025年半年度报告
从现金流表现看,公司“失血”状态未见扭转。2025年上半年,万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39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亦为负值,这一趋势与深铁集团的频繁支持形成呼应。
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53.2亿元,同比下滑26.2%;归母净利润亏损119.4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1.3%。其中,来自房地产开发及相关资产经营业务的营业收入为844.4亿元,占比80.2%,仍是主要收入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不仅源于结算规模下滑和毛利率承压,也与资产减值密切相关。上半年,万科计提各类减值准备合计54.49亿元,减少归母净利润约44.78亿元。
然而即使剔除减值影响,万科上半年仍录得归母净亏损约74.2亿元,经营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深度调整期,万科销售端的压力也未见减轻。上半年,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金额691.1亿元,合同销售面积538.9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45.7%、42.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期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5%,销售金额下降5.5%。万科销售降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深圳国资通过治理接管与资金支持为万科提供了重要后盾,但企业可持续发展终究依赖于自身“造血”能力的恢复。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万科如何提升经营效率、加快资产盘活、改善现金流结构,并重建市场信心,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张亭旺)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