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中国质量(南京)大会“推动质量治理现代化 助力提振消费信心”专题会议上,区域公共品牌传递质量信任提振消费信心典型案例正式发布。其中,盐城市射阳县“创新质量管理,培植信用优势,助推‘射阳大米’品牌产业链质量提升”案例成功入选,作为深耕单一产业的标杆范例,跻身全国10个单一类品牌案例之列。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射阳大米”的品牌底气源自得天独厚的禀赋与精益求精的打磨。产自“中国优质粳稻之乡”射阳县,其依托独特的海洋性气候、富钾盐渍土壤及先进种植技术,造就了食味值85+、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15%的优良品质,多项核心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如今,该品牌已斩获“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江苏精品”等多项荣誉,连续14年稳居上海市畅销农产品榜单,品牌价值攀升至360亿元。全县160万亩稻田、300万吨年加工能力、120万吨年销量,更印证了其从区域特产到国民品牌的跨越。
这份认可的背后,是一套“政府掌舵、标准领航、技术护航”的全链条质量提升方案。在顶层设计上,射阳县将“射阳大米”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县规划,每年配套2000万元专项资金,推行品种、标准、管理、品牌、经营“五统一”管理模式,从源头破解农产品“分散生产品质不均”的行业难题。
在标准构建上,当地量身定制《地理标志产品 射阳大米》《稻谷栽培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严于国标的规范,建立起覆盖“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的核心标准体系,让每一粒米的品质都有章可循。
在技术赋能上,首创“证码合一”“双码并行”追溯系统——产品二维码与溯源码联动,溯源信息中直接嵌入合格证,实现全流程数据可查、质量可溯;省内首家“苏链检”技术服务专家工作站的落地,更推动2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初审,为品质升级注入科技动力。
实打实的举措换来了看得见的成效:目前盐城市射阳县已建成绿色基地60万亩,培育绿色和有机食品39个、“江苏精品”4个;品牌成功进驻28家大型商超、508个联营店,直接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而其“特色资源→标准提升→品牌增值”的发展路径、“双码追溯”的智慧监管模式,更成为区域公共品牌质量升级的可复制样本,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为全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射阳经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