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9月21日
全文 2283字,阅读约需要 5分钟
2015年,李嘉诚因撤出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被推到风口浪尖。
有人说他看衰中国,也有人说他只是理性套利。
十年过去,再看这场风波,我们能读懂什么?
文|潇湘倦客
>2015年秋天,亚洲商界掀起一场巨大波澜,华人首富李嘉诚因一系列撤资举动被推上风口浪尖,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全国性大讨论。
2015年9月,香港中环长江中心70层的办公室里,86岁的李嘉诚站在落地窗前俯视着维多利亚港。这位被称为“超人”的商界巨擘再次出手,动作之大让市场哗然。
就在不久前,他完成了对公司资产的重大重组,将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并重组为长和与长地两家新公司。这一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最受关注的是,重组后的长和集团注册地不再是香港,而是迁至开曼群岛。
2015年新年伊始,李嘉诚宣布了重组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计划。这项涉及万亿资产的重组方案,将原来两家公司重组为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和)与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长地)。
重组后的长和集团注册地不再是香港,而是迁至开曼群岛。这一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
李嘉诚曾在2013年强调,长实及和黄不会变更注册地点,“相信多年后仍在香港”。然而不到两年,他改变了主意。
对此,他公开解释:“将公司注册地搬去开曼群岛并非对香港没有信心,主要是为了做生意方便”。
但在股民、媒体、学者的眼里,这个理由多少显得单薄。毕竟,“开曼群岛”在公众印象中意味着避税、国际化,更让人联想到撤资和转移。于是,一场围绕“李嘉诚是否要撤资”的争论骤然掀起。
如果说重组只是架构上的大动作,那么李嘉诚在内地和香港的接连抛售,更让外界觉得他“真的在撤”。
实际上,早在2013年,市场就察觉到李嘉诚在悄悄地调整资产布局了。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人民币近千亿元。
他抛售的资产包括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上海小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北京盈科中心……几乎都是一线城市的标志性项目。其中仅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在建综合体世纪汇项目就报价接近200亿元,消息传出时,有媒体用“天价”形容这笔交易。
长实的财报数字也在印证着变化,2012年,长实的内地地产业务比重还占到50.9%,短短两年后,比例骤降到了19.3%;这意味着,李嘉诚几乎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手里大部分内地地产项目几近清空。
坊间议论四起。有人说这是“高位套现”,也有人揣测他是在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这种声音迅速被舆论放大,甚至带来了一股特殊的情绪。
在那两年,财经专栏作家,常常把“李嘉诚又卖楼了”当作开场话题。他的每一笔交易,都像石子投入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在从内地和香港撤资的同时,李嘉诚的资金正在大规模地流向欧洲。从2013年至2015年,他在欧洲投资了200多亿美元进行各种交易。从英国电信到荷兰药店,从意大利电信业务到英国铁路车厢制造商,接连不断的并购案,让人目不暇接。
他先后收购了英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一家荷兰连锁药店和一家英国列车车厢制造商,还将他旗下意大利电信公司和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合并。
他在英国的投资尤其庞大,能源、电力、基建、通讯……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在英国都能找到李嘉诚的身影。英国《每日电讯报》当时就打趣说,李嘉诚“差不多买下了半个英国”。这句略带夸张的评语,道出了他在英国资本版图上的分量。
对于李嘉诚的战略调整,财经媒体评论这是典型的精明商人嗅到了低估值的机会。当时的欧洲正深陷债务危机,资产价格一落千丈。而中国内地房价却高企,套现后转投欧洲,怎么看都是一笔聪明的买卖。
李嘉诚的撤资行为在2015年可谓是越传越烈,同时引发了各种的解读。几乎每个财经媒体、投资论坛,甚至茶楼里都有人在议论。
不少独立经济学家认为,港资企业在内地的特权早已不复当年,已经失去了在内地拿地的便利条件,并且内地涌现出很多像万科、万达、绿地等实力强劲的本土房地产企业,港企的优势已经被彻底稀释。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则指出,中国反腐因素可能影响了企业家的投资决策。此外,人民币的贬值以及其他币种的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资企业的发展。
也有专家认为,李嘉诚撤离是因为看到欧洲资产处于低估值,而中国地产估值处于高位。以商人的角度来看,选择撤资中国而转向欧洲,说明欧洲比中国更加有利可图。
不同解读交织在一起,舆论场上也两极分化,无论哪种解读,都让这场“撤资风波”愈演愈。
2015年9月,风声已经喧嚣到了顶点。财经版面几乎天天都有“撤资”“不爱国”的标题。面对汹涌的舆论,李嘉诚终于选择了公开回应。所谓“撤资”指控完全不成立,并表示:“对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事业,过去、现在、未来,宗旨不渝。”
他强调,离岸设立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取得更现代化架构和更高效运作模式。他个人在重组过程中,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
对于房地产投资,他表示过去两年全球房地产市场都在降温,内地的部分城市也出现了供求失衡风险,因此集团才会放缓拿地。但他同时强调:“减少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即便如此,回应并没有完全平息质疑。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公关语言”而已。
回顾2015年的李嘉诚撤资事件,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商人的理性决策。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说:“商人的决定是很个人的,这也代表他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非就定论中国经济将出现危机”。
李嘉诚作为生意人的精明触觉和商业头脑,捕捉到了欧洲国家已出现的极佳投资机遇。在债务危机阴霾至今远未消去的欧洲,资产价格较低,出现了大量投资机会。
《人民日报》对此也发表评论称:“斯人已去,难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场经济本就是多元经济、流动经济,有人走、有人来,有人看跌、有人看涨”。
2016年,李嘉诚财富急剧缩水,长和股价跌至4年新低。
他曾在亚洲首富位置上稳坐多年,但到了2016年,已在亚洲富豪榜上位列第三,排在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后。
有人一语道破天机:“离开祖国,你啥都不是!”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李嘉诚为何选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当天发声
【历史回顾】2007年5·30股灾:一条印花税消息为何引发千股跌停?
黑色星期五!2015年6月26日,两千股跌停的股灾时刻
起亚破产背后:1998年,韩国汽车巨头的惨痛教训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