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飙升,黄金市场波澜壮阔,正经历一场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从国庆假期前夕国内金价的历史性突破可见一斑。老庙黄金率先突破1115元/克大关,周生生、老凤祥等品牌紧随其后,纷纷站上1110元/克的关口。与此同时,国际金价也一路高歌猛进,站上3808.84美元/盎司,9月累计涨幅超过350美元,气势如虹。
这场金价的“狂飙突进”并非偶然,而是地缘政治动荡、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央行需求与地缘政治的双重驱动
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储备量高达7402万盎司。放眼全球,各国央行购金量已连续三年超过1000吨/年,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通过增持黄金,降低对外汇储备的依赖,加速“去美元化”战略。央行的持续购入,无疑为黄金价格提供了坚实的长期支撑。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的紧张也为黄金的避险属性增添了动力。中东冲突的阴影挥之不去,俄乌局势持续胶着,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全球避险情绪持续升温。历史数据表明,在地缘政治危机期间,黄金价格的平均涨幅超过15%。例如,在2025年3月美国关税政策落地后,黄金单日波动幅度一度达到190美元/盎司,充分体现了其避险价值。
货币政策与债务危机的推波助澜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后,市场对利率进一步下调的预期日益强烈。降息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促使投资者转向黄金寻求避险。而美国联邦债务突破34万亿美元,加上拜登政府的大规模刺激计划,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泛滥,为黄金价格的上涨创造了有利条件。
市场格局与消费选择的微妙变化
当前黄金市场呈现出“高端引领、中端集中”的格局。头部品牌如老庙黄金(1115元/克)、周生生(1111元/克)与大众品牌如中国黄金(1019元/克)之间的价差高达96元/克。这种分化源于品牌溢价、工艺成本和消费群体差异。以周大福为例,“传承系列”葫芦吊坠按克重折算后单克价格可达1979元,远超基础金价。消费者在选购时,需要仔细权衡品牌价值与实际需求。对于婚庆等刚性需求,高端品牌自然更具吸引力;而对于投资需求,溢价较低的饰品金条(如菜百首饰942元/克)则更具性价比。
投资与回收市场的“冰与火之歌”
投资类黄金与回收市场同样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周大福黄金回收价已达829元/克,较月初上涨超过40元/克。回收价格的快速攀升,反映出市场对黄金长期价值的认可。但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部分“高价回收”陷阱,这些陷阱可能利用消费者对行情不熟悉,实施诈骗。
“一口价”产品的迷局与投资风险的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周大福、老铺黄金等品牌近期纷纷上调“一口价”产品价格,部分涨幅甚至高达30?0%。这类产品按件计价而非克重,实际单价可能远超基础金价。例如,一款6.91克的吊镯售价高达13680元,折算单克价格达到惊人的1979元,而当日品牌足金价仅为1108元/克。消费者需要警惕品牌通过工艺溢价掩盖真实成本。
此外,投资黄金也并非毫无风险。2025年5月,浙江永坤黄金因资金链断裂暴雷,导致超过20亿元的投资者资金无法兑付。调查显示,68.3%的投资者曾遭遇虚假平台诱导,仅有32%的黄金交易平台能够提供可追溯的资金存管证明。因此,选择合规平台(如香港黄金交易所AA类会员)是保障投资安全的关键。
未来展望与投资建议
尽管长期看涨,但美元指数反弹、美债收益率攀升等因素,仍可能引发金价的阶段性回调。例如,在2025年4月,伦敦金价曾在3天内从3167美元跌至3000美元以下。中信证券也提示,10月前后需警惕市场流动性冲击导致的快速下跌。
金价的持续上涨引发了投资者之间的激烈争论。一方认为黄金是乱世中的“终极保险”,另一方则质疑其投资收益能力。支持者认为,过去40年黄金年化收益率超过6%,且与股市、债市相关性较低,适合资产配置;反对者则认为,黄金无利息收益,存储成本高,且价格受政策影响过大。
最终,黄金是否正在取代美元成为新的价值锚点?目前,美国阿肯色州等地区已立法承认黄金为法定货币,多国央行也在积极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但世界黄金协会也提醒,如果货币政策预期逆转,金价可能面临挑战。
在金价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周大福门店的客流量也迎来了显著增长。据门店工作人员在9月30日的反馈,近一周到店客流量增长了三成,其中婚嫁套饰与投资金条最受欢迎,部分热门款式甚至出现了断货现象。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黄金市场的火爆程度。
因此,投资者在参与黄金市场时,需要保持理性,充分了解市场风险,谨慎选择投资渠道,才能在金价的波动中获得理想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