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连日来,31省份外贸数据陆续公布。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了解到,今年前8个月,河南进出口总值挺进全国前10,增速排名全国第4。
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不错排名的同时,河南外贸也实现了自我突围——今年前8个月河南进出口历史同期首次突破5500亿元。这背后,哪些企业在出海赛道上领跑?哪些产业在发力?河南经济格局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突围:前8月进出口规模破历史纪录
9月30日凌晨,中原大地进入“睡眠模式”。然而,郑州航空口岸货运航班依然繁忙,穿梭起降之间,一箱箱来自全球的新鲜水果、冰鲜水产品正加速通关。随后经过冷链物流分拨,这些来自全球多地的美味,将快速抵达商超货架、百姓餐桌。
“这批马来西亚榴莲刚落地,不到两小时完成查验放行,次日就能出现在郑州的生鲜超市里,供消费者选用。”郑州邦达天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黎明介绍。
郑州机场海关工作人员正在查验榴莲
郑州航空港区口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前8个月,郑州航空口岸进境水果货重超3300吨,同比增长120%,食用水生动物货重2751吨,同比增长29%,进境冰鲜水产品货重7102吨,同比激增超18倍,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
出口方面,河南更是交出一份耐看的“答卷”。
9月12日,“摩洛哥723台宇通公交首批车辆交付仪式”在宇通客车新能源厂区举行。723台宇通高端定制公交将陆续交付摩洛哥,为今年12月在当地举行的非洲国际足球赛事期间的公共交通网络提供运力。
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宇通成为服务本届赛事规模最大的客车品牌,也创下中国品牌在非洲最大单笔客车订单纪录。
作为河南本土商用车企,宇通“出海”之路一直在更新与扩展。宇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宇通实现营业收入443亿元,增长33%;全球市场份额超10%,全球每10辆大巴就有一辆来自河南。
据郑州海关数据,前8个月,河南省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1.28万家,同比增长10.8%,增加1245家;其中,进出口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21家,同比增加82家。
从整体情况看,今年前8个月,河南外贸进出口5500.1亿元,同比增长19.3%,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5500亿元,刷新河南前8个月最高纪录。其中,出口3643.1亿元,增长29.3%;进口1857亿元,增长3.6%。
从全国范围看,今年前8个月,进出口总值排名前10的省(市)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福建、四川、安徽、河南。其中,河南以19.3%的增速排名全国第4。
变化:“高”“新”含量提升
净出口,与消费、投资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尤其在外部环境充满变数的当下,各省份进出口表现备受关注。
作为中部外贸大省,过去十几年间,河南进出口总值经历了快速发展期,连续多年稳居中部第一。2021年,河南外贸以22.9%的增速,首次跨过8000亿元大关,但随后两年,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总值在8000亿元出头规模徘徊。
今年以来,河南外贸发展势头回归强劲,外贸规模创历年同期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仅是总量的增加、增速的提升,从互动的地域与发展的质量看,河南外贸均可圈可点。
从布局方面看,河南国际市场多元化布局更优——前8个月,河南对东盟进出口743.1亿元,增长8.8%,占全省外贸总值的(下同)13.5%;对欧盟进出口735.6亿元,增长27.9%,占13.4%;对韩国进出口374.9亿元,增长9.6%,占6.8%。同期,我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713.8亿元,增长14.5%;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651.5亿元,增长22.7%;对其他金砖国家成员国进出口933.3亿元,增长37.4%;对拉美进出口620.4亿元,增长11.9%。
“2020年,我们启动了非洲海外仓战略项目,在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建设3万平方米智能化仓储中心,构建‘前展后仓’一站式服务体系,缩短非洲客户60%的交付周期。”河南尼罗河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丽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介绍,公司同步创立了机械领域垂直B2B电商平台,联动河南多家机械制造企业“抱团出海”,助力更多“河南制造”“河南智造”深度融入非洲产业链。
从产业方面看,河南出口产品“高”“新”含量进一步提升——前8个月,我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542.6亿元,增长47.7%,占全省出口值的(下同)42.3%。出口农产品111.9亿元,增长26.4%,占3.1%。出口白银89亿元,增长20.3%,占2.4%。此外,出口“新三样”产品182.2亿元,增长159.3%,占5%;其中电动汽车168.1亿元,增长261.8%。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河南正在经历从“老三样”到“新三样”的产业转型,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起势:软环境和硬实力
经济大省河南,正在快速实现从传统内陆省份向内陆开放高地的转变。
今年8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点赞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像河南、四川、重庆这些既不临海,又不沿边的中西部省份,凭借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持,近年来外贸增速迅猛。”
2011年11月,中部六省首个综保区——新郑综保区封关运行,到如今,综合保税区在河南已经实现“多地开花”。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河南综合保税区已有5家,包括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洛阳综合保税区、开封综合保税区。其中,今年一季度,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完成988.0亿元,总量在全国综合保税区中排第2位。
高效运转的背后,凝聚着口岸、海关、机场等多部门紧密协作、无缝衔接的力量。其中,航空港区口岸管理局通过简化通关流程、优化服务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等,让整体通关效率显著提升,实实在在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全力构建以‘1+4+N+E’功能体系为核心的口岸服务新生态,为外向型企业打造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环境。”郑州航空港区口岸管理局口岸经济高级专员季大凯告诉记者。
政策引领、制度完善等“软环境”不断增强的同时,河南持续强化枢纽功能建设,提升四通八达、通江达海的“硬实力”——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实现市市通高铁,全省铁路、高速铁路运营里程6810公里、2263公里,分别居全国第7、第8位;内河水运构建淮河、沙颍河两条通江达海通道,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1825公里;高速公路实现80%以上县通双高速,通车里程达8962公里,年底将突破1万公里;郑州机场开通客运航线234条、全货机航线62条,连续多年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铁海联运班列年发送量18.9万标箱,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年。河南,正通过强化航空与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为更多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硬核支撑。
成效看得见。9月底在郑州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初步达成合作项目268个,总金额2196亿元。其中投资类项目220余个,投资额超1900亿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83.3%。
责编:陈玉尧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