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如今已是八旬老人,虽然外界时常关注他的健康状况和人身安全,但对他本人而言,最放不下的还是“关税”问题。
中美之间的关税战从2018年爆发至今,时打时停,却始终没有明确结果。即使到了2025年,双方已经进行了三次关税谈判,仍然毫无突破。而眼下,美国正在筹备邀请中国展开第四轮谈判。不过与过去不同,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应对手段。
为什么选在10月底?
根据路透社9月12日的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计划在下周于西班牙马德里与中方展开第四次会晤,继续围绕经济和贸易议题进行对话。从阵容来看,美方的谈判规格与上一次保持一致,预计中方也会派出相应级别的官员。时间节点上,美方刻意选在9月18日之前,正好赶在财政部长贝森特访问西班牙和英国期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贝森特对中国的称呼有所变化。他不再强调“对抗”,而是改口承认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这种措辞的转变,意味着美方在态度上开始有所软化。简单来说,美国发现“硬顶不下去了”,需要寻找一个台阶。更何况,贝森特本就是特朗普团队中较为温和的人物,他的表态并不令人意外。
此外,9月12日特朗普还突然撤销了“鹰派”人物兰登·海德出任商务部助理部长的提名。这一动作,也被外界视为特朗普团队在对华态度上“放缓”的信号。
美国的软肋:大豆与稀土
特朗普之所以在此时示弱,并非无的放矢。美国大豆协会主席近日警告称,中国至今没有下达任何新的订单,而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占其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眼下,南部各州大豆已进入收获季,却迟迟等不到订单,这让美国豆农陷入困境。若中国缺席,美国大豆价格很可能崩盘,农民将遭受巨大损失。
特朗普清楚,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选票问题。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州是共和党的关键票仓。过去两年,大豆出口锐减,农民们怨声载道,美国大豆协会甚至公开呼吁特朗普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最好取消关税。
但问题在于,中国早已多元化了大豆进口渠道。巴西正在成为新的大供应国,中粮集团还在巴西桑托斯港投资2.85亿美元修建新码头。一旦投用,中国进口巴西大豆的成本将大幅下降,运输能力也能翻倍。这无疑会让美国农民面临数十亿美元的长期损失。
因此,在第三次谈判后,特朗普虽然口头上对稀土“放狠话”,但仍不得不提出要求——希望中国能将美国大豆的采购量提高三倍。
从关税战到持久战
自2018年以来,中美的博弈已不只是单纯的“关税战”,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七年来,双方经历了17轮谈判、7次加税行动,以及多轮制裁清单升级。
2025年5月,双方在瑞士日内瓦达成临时协议:美国对华关税从145%下调至30%,中国则把对美关税从125%降至10%。但很快,美国又在“谈”与“打”之间摇摆不定。特朗普不愿承认失败,只能一拖再拖,不断延长“90天”的缓冲期。
在发现自身难以压制中国时,美国还试图拉拢欧洲盟友一道对华施压。可现实是,G7国家即使被美国推动,也不敢真正采取实质性行动。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2018年的中国,经过多年艰苦发展,实力和底气都有了明显提升。
总结
这场关税战已经演变成一场“持久战”。美国既想保住面子,又要顾及国内压力,但手段日益有限;而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愿意谈判,但不怕对抗。
无论这场博弈持续多久,中国想传递的信号始终如一:失去过的,终将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