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一种说法在网上广泛传播,声称中国在巴西购买土地种植大豆,破坏热带雨林,还会影响全球气候。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环保问题人人都关心。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些所谓的“环保指责”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威胁,开始借舆论进行操控,特别是当中国开始改变进口大豆的来源时。
美国大豆危机
2025年上半年,中国几乎不再购买美国大豆,全部转向了巴西。这让美国农民感到非常焦虑,甚至有农民开着拖拉机围堵州政府。那么,为什么中国突然不再购买美国的大豆呢?这背后有一段历史。
20多年前,中国的大豆产业并不强大。第一次大豆“贸易战”时,中国吃了大亏。那时,国内90%的大豆压榨企业倒闭,剩下的97家中,有三分之二被外资控制。此后,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大幅增长,豆油价格也一路上涨。那时,中国的大豆市场几乎成了美国的“后花园”。
中国开始自给自足
到了2025年,美国大豆的库存开始积压,3000万吨大豆滞销。这时候,问题就出在中国不再依赖美国进口大豆。为什么中国做出这个改变?这要追溯到2008年。当时,国际大豆价格暴涨,导致中国食品价格也随之上涨,CPI曾一度攀升至23%。而当大豆价格下跌时,种植户又因为亏损而赔得血本无归。这种波动让中国痛定思痛,决定要在大豆产业上“自力更生”。
于是,中国开始采取战略举措,像东北地区实施收储政策以稳定价格,但国内土地有限,满足不了庞大的需求。于是,中国转向了海外,开始寻找更稳定的供应来源。
在巴西的投资布局
2010年,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投资近60亿,购买了300多万亩土地,开始进行大豆种植、仓储和运输的全产业链布局。然而,西方国家立刻对中国在巴西的投资进行了指责,称中国在破坏热带雨林,保护环境成为了他们的口号。但事实上,这背后更多的是因为中国的举动威胁到了西方国家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
于是,中国改变了策略,不再直接买地,而是通过收购和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参与大豆产业。2014年,中粮集团接手,通过并购当地粮商,掌控物流、港口和压榨厂等产业链环节,迅速成为巴西大豆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收获
这一策略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大豆需求,还带来了其他的经济和政治成果。例如,中巴之间的大豆贸易已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避免了通过美元交易的复杂性。这对中国稳定外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了保持中国这个重要买家的地位,巴西在很多方面都向中国倾斜:从长城汽车在巴西建厂,巴西总统亲自出席剪彩,到华为、海康等中国企业在巴西的蓬勃发展,巴西的外交态度也越来越“亲中”。
全球布局与“外交红利”
这种成功的模式不仅仅限于巴西,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复制了这一策略。在东南亚,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开展合作,包括橡胶、旅游和贸易领域的合作,以及人民币贷款和加工厂建设;在非洲,中国与刚果、几内亚等国家进行资源合作,投资钴矿和铝土矿;在拉美,中国甚至开始用人民币购买智利的铜矿。这种通过资金和技术帮助合作国提升产业能力的做法,不仅确保了中国的资源供应稳定,还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战略眼光与耐心
回顾中国的大豆产业布局,从当年被动应对,到如今的全球布局,背后是20年的战略眼光和耐心。通过大豆这个“小切口”,中国不仅突破了美国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垄断,还逐步推动了人民币走向国际舞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全球供应链。
对于那些曾经希望“做空中国”的人来说,可能该换个说法了:想靠中国赚钱,并不是你想就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