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上海乐高乐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开园成绩单:8月亲子客群占比高达85%,门票收入与二次消费(下称“二销”)占比接近1:1。
这个总投资超100亿人民币的项目,不仅打破了外界对“高投入难盈利”的质疑,更撕开了中国主题乐园产业的深层矛盾——一面是市场需求的爆发,一面是盈利模式的困局。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国内大型及特大型主题乐园数量已达90家,较去年新增8家,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但与之相悖的是,“70%亏损、20%持平、仅10%盈利”的行业魔咒仍未打破。
从消费端看,一线城市家庭已有30%的支出流向休闲娱乐,乐园早已从“年度旅游目的地”转变为“周末日常消费场景”,市场需求正以高频次、常态化的方式增长;从供给端看,单座大型乐园投资门槛普遍在15亿以上,仅乐高乐园的核心区域投资就达5.5亿美元,高投入与低盈利的失衡,让多数项目陷入“旺丁不旺财”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主题乐园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早已被验证。
央视新闻曾测算,主题乐园每1元收入可带动18.8元的综合消费,涵盖交通、酒店、餐饮、零售等上下游产业。
上海乐高开园首月,便直接带动金山区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40%,餐饮消费增长65%,清晰展现了“乐园+生态圈”的经济价值。
但为何在如此强劲的带动效应下,多数乐园仍难以实现盈利?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上海这座“乐园之城”的发展逻辑中。
“当初坚定选择上海,因为它集齐了所有快乐要素。”乐高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道破了乐园产业选址的核心逻辑。
事实上,不仅是乐高,迪士尼当年也曾拒绝其他省份更优厚的条件,执意将中国内地首个乐园落户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优势,早已成为乐园成功的“基础盘”。
首先是经济与消费力的支撑。长三角地区2-12岁亲子群体的消费需求尤为旺盛,家长为孩子体验付费的意愿突出;同时,约35%“玩乐高长大的年轻人”构成了情怀客群,双重客群叠加让上海具备了持续的消费潜力。
这一点从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运营数据中可窥一斑——其门票收入与二销占比达到51:49,接近1:1的均衡结构,远超国内多数乐园“门票占比70%-80%”的单一模式,印证了上海消费市场的成熟度。
其次是文化与区位的双重优势。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上海既拥有江南水乡、浦江景观等独特文化符号,为IP本土化提供了丰富素材;又能依托长三角的交通网络,辐射周边庞大客流。
乐高乐园的设计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游船项目复刻了从布达拉宫到吴淞港的长江流域景观,悟空小侠片区则取材于《西游记》,将传统文化与乐高IP深度融合,既贴合本地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又保留了品牌特色。
最后是政策与生态的协同效应。主题乐园不仅能带动就业与税收,更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其“1元消费带动3.5元城市经济”的效应,让地方政府成为产业发展的积极推手。
上海乐高乐园与周边商业体的联动,已形成“乐园引流-商业变现-生态反哺”的闭环,这种“乐园生态圈”模式,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国内乐园长期受困于“门票依赖症”,但上海的两个标杆项目——乐高与海昌海洋公园,却通过盈利模式的重构,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其核心在于抓住了“情绪消费”的时代趋势。
乐高与海昌能实现“票销与二销1:1”,核心在于“体验即消费”的场景设计。
在乐高乐园,2500万颗积木搭建的室内迷你天地、“小驾驶员获得人生第一张驾照”的仪式感体验,让家长愿意为孩子的快乐买单,带动爆米花桶、乐高小人仔等衍生品热销。
在海昌海洋公园,餐饮被嵌入企鹅场馆场景,游客在观赏企鹅的同时,自然会选择主题餐饮,虎鲸IP衍生品也成为家庭游客的“必带伴手礼”。
这种“场景化消费”的设计,让二销不再是“附加项”,而是与核心体验深度绑定的“必需品”。
面对“门票过高”的质疑,行业内其实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五维定价模型——品牌影响力、IP价值、城市能级、乐园规模、内容深度。
迪士尼进入中国后八次调价仍能维持高客流,正是因为其通过持续的IP更新与场景升级,让消费者觉得“值回票价”。
乐高乐园的定价同样遵循这一逻辑:上海的消费能级、乐高的品牌价值、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共同支撑了其门票定价,而市场反馈也证明,消费者愿意为“优质体验”付费,而非单纯追求低价。
更重要的是长期主义的商业逻辑。乐高将“游客超级满意度(MPS)”列为首要商业指标——当游客对乐园超级满意时,不仅会反复入园,还会主动向亲友推荐,形成口碑传播。
事实上,乐高乐园开售的第一个产品并非门票,而是会员卡,通过会员权益、节日主题活动、生日专属服务等,构建“情感连接-重复消费-口碑裂变”的闭环。其首月28%的复游率,也印证了这一逻辑的有效性。
“得IP者未必得天下,得IP转化能力者才得天下。”这一行业共识,在上海市场得到了充分验证。
乐高悟空小侠片区的成功,并非简单将《西游记》IP“植入”乐园,而是将其转化为3D木偶剧、互动游乐项目等体验形式——游客不仅能看到悟空的形象,还能参与“花果山降魔”的互动场景,这种“体验式转化”让IP真正“活”了起来。
迪士尼、环球影城的优势也在于此:将电影IP持续转化为游乐项目,形成“电影引流-乐园体验-衍生品变现”的产业链,让IP价值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兑现。
近年来,《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影视IP风靡一时,但鲜有落地的乐园项目。
核心问题在于“转化能力不足”:一方面,多数影视公司缺乏长期运营IP的意识,IP热度随电影上映周期消退;另一方面,乐园企业缺乏将IP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技术与投入,导致本土IP难以形成持续的商业价值。
不过,方特乐园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路——挖掘孟姜女、白蛇传等公共文化IP,结合自有技术打造沉浸式演出,既贴合本土文化认同,又降低了IP授权成本,这种“公共IP+技术赋能”的模式,或许是本土乐园的突围捷径。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虎鲸“胖豆丁”,通过“人工育幼”的故事传播,成为乐园的“明星IP”——从“胖豆丁”的出生、成长,到定期的“生日会”,乐园持续向游客传递其成长故事,既化解了“动物训练”的争议,又让游客与“胖豆丁”形成情感连接。
这种“真实生物IP+故事化运营”的模式,因其不可复制性,成为海昌的独特竞争力。
当主题乐园被定义为“幸福产业”,其经济逻辑便超越了传统商业——它售卖的不仅是游乐项目,更是“快乐与回忆”。
对于重投资的乐园而言,想要在“幸福经济学”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把握三个核心原则。
成本投入需聚焦核心体验。迪士尼、乐高的巨额投资,大多用于场景营造、IP落地与技术升级,而非单纯的配套设施建设。
因为游客选择乐园,核心是为了“体验快乐”,只有将成本投入到能直接提升体验的环节,才能让游客觉得“物有所值”。
反之,若将成本过多投入到非核心的酒店、商场,却忽视了乐园本身的体验感,最终只会导致“游客不来第二次”。
需精准适配“情绪消费”的趋势。当下消费者的消费逻辑已从“功能导向”转向“情绪导向”:年轻人愿意花几千元买演唱会门票,家长愿意为孩子的乐园体验一掷千金,核心是因为这些消费能带来情感满足。
乐园需强化“里程碑式体验”的设计,如乐高的“小驾照仪式”、海昌的“虎鲸互动”,让游客在乐园中留下独特的回忆,这种“情感价值”正是乐园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协同能放大经济效应。上海乐高乐园带动周边消费增长的数据证明,乐园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营收,更在于其对周边产业的拉动。
未来,乐园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项目的比拼,而是“乐园+酒店+商业+文化”的综合生态圈较量——通过乐园引流,带动周边酒店、餐饮、零售的发展;再通过周边产业的完善,提升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消费金额,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那么,上海模式能否复制?
上海乐园经济的破局,为国内主题乐园产业提供了三重核心启示:选址需锚定高消费力、强文化底蕴与便利交通的城市,这是乐园成功的基础;运营需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体验,以“超级满意度”撬动复游率与口碑,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IP需打通“内容创作-场景转化-消费变现”的全链路,这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如今,国内90家大型乐园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千亿级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读懂“幸福经济学”、抓住“情绪消费”趋势的玩家,终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