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现在为了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竟然提出对中国的稀土加税,这样的做法可真让人不禁怀疑,他们这是要自找麻烦吗?中国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一次会面中,双方的几句话充满了深意,欧盟可以好好琢磨一下。
回顾过去的中美贸易战,中国凭借“稀土断供”这一招,直接让美国感受到了压力。特朗普甚至因此对中国避而远之,欧盟也是有些慌乱。我们知道,美欧的高科技产业离不开稀土,尤其是在军工、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稀土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充足的稀土供应,即使技术再强,也无法支撑这些行业的正常运转。
如今,美欧使用的稀土几乎全部依赖中国,一旦中国停止供应,这些高科技产业将遭遇巨大的挑战。因此,美欧都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特朗普通过暂停中美贸易战,换取中国的稀土供应,而欧盟却开始考虑通过加税来限制稀土进口,并计划设定最低价格。
显然,欧盟是打算通过设立保护措施,逐步发展自己的稀土产业,从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可惜,这种愿景虽然理想,但现实却非常骨感。
其实,欧盟要在稀土方面实现“去中国化”,并不是新鲜事,已经进行多年。尽管他们已经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效果始终不显著。毕竟,中国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经过数十年积累的结果。这样的产业壁垒,哪里是美欧能够轻易攻破的?
即便是强大的美国,也在稀土供应上向中国妥协了,欧盟又凭什么敢与中国硬碰硬呢?对中国的稀土加税,结果只能让欧盟得到更少的稀土,这岂不是在自断后路?而且,欧盟想要在短期内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并没有打算将稀土作为武器,故意刁难欧盟。中国依然愿意与欧盟合作,这一点在与冯德莱恩的会谈中已经明确表示过:愿意与欧盟携手,加强团结与合作。
中方还给了欧盟两句意味深长的话,表明了对中欧关系的总体肯定:中欧之间虽然有过一些波动,但50年的友好合作让双方保持了良好的互动。正因为双方一直保持沟通,才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中方希望欧盟能够履行承诺,避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或安全化。
去年中欧贸易额达到了7800多亿美元,足以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众多共同利益,并且双方合作能带来双赢的局面。中方也为中欧未来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中方认为,只有在互信的基础上,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才能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是,欧盟需要理解中方的意思,正确认识中欧关系的核心价值,放下偏见,才能真正恢复双方的合作关系。只要中欧关系稳定,欧盟完全不必为稀土供应问题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