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球债券市场的动静可不小。今年上半年一开场,就火速上演了一场中美债市“对抛大赛”。资本嗅到了风向的变化,铁了心地要玩“二选一”,在美债与中债之间来回游走。前者成了香饽饽,被外资抢得热火朝天,而后者的持仓却连续暴跌。
表面上看,是中美金融市场打得如火如荼,可实际上,这是一场独属于资本的筹谋。资本眼中,从来没有“忠诚”二字,他们所追求的只有最高利益。这背后究竟有何盘算?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相呢?
随着中国外资持仓的暴跌,“大量资金流向美国”的说法甚嚣尘上。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从5月份开始截至现在,境外投资机构减持了近5000亿人民币的中国债券,突破历史新低。这大手笔的动作,不由让外人怀疑中国市场是不是败落了?
毕竟,最近美国国债的势头可是很猛,迎来了大量资金涌入。尤其是在特朗普推出所谓“解放日”政策之后,投资者们闻着味就来了,忙不迭地朝美债奔去,唯恐受到全球市场的波动。
与此同时,英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了这场混战之中,大举增持美债,短时间内已猛增5%。目前,美债外资持有量占比超过了25%,光6月份这一个月的外资持有规模就将近10万亿美元,金额惊人。
难道说全球大量资金真的都跑到美国的口袋里去了?答案其实不然。虽说美债总额冲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位置”,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不过就是资本一时的抱团取闹罢了。
当全球贸易出现摩擦,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唯利可图的资本家不得不去寻找安全性资产。而流动性强的美元则成为了他们的“庇护所”,自然而然吸引了大量买盘。
而外界纷纷唱衰的中国债市,远没有众人口中所说的那么糟糕。单看减持数额确实是有些吓人,可放到庞大的中国债市,这并不算什么,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甚至根本掀不起一点水花。
更重要的是,美债并非全部吸走了中国债市流出的资金。空口白话远远没有数据来的真实。8月份,流入中国债市的金额占了国际债市总额的三分之二,剩余部分分散到了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地区。
也就是说,饶是外界打着风向变了的旗号,也挡不住资本反向流入中国。这几个月看似凶猛的减持,对中国来说,好似“挠痒痒”。
既然中国债券市场这么厉害,外资为什么铁了心地要减持并转向美国呢?商人重利,外资最看重的也不过是套利交易。之前,他们还能靠着中美之间显著的利差狠狠赚上一大笔。可自从今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有所改动,各国经济都不太景气,美联储也开始降息了。
这样一来,原本的利差口子大大缩小了。原来的时候,外资机构还能做些投机倒把的勾当,购入中国债券后,利用外汇用品赚取差价。可现在这么一弄,根本占不到便宜不说,还得倒赔上不少钱,一点也不划算。
赚到钱,那外资机构就没有理由再在中国债市上费心思,要及时作出商业决策,才能转向其他更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在其他人都紧锣密鼓地忙活的时候,中国也不忘持续性减持美债。
众人只看到了美债市场的风光,却将其所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抛诸脑后。特朗普祭出的“对等关税”这把大刀,没能把中国市场劈开,反倒给自家国债市场震出了“裂隙”。一时间,美国遭遇三连杀,就连多年累积下来的国债地位也遭受到了质疑。
一开始,特朗普政府是企图通过涨价溢价的高关税政策来达到目的。万万没想到,高关税引发了负面的供给冲击,美国物价像坐火箭一般疯涨,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愈发困难了。更何况,彼时美国财政本就处在红色赤字的尴尬阶段,这一捣鼓,无疑是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为带动美债收益率下行,缓解眼前难题,美联储不得不减缓、降息。在通胀和债务的双重压力下,特朗普不得不用“强美元”的信号“诱惑”外资,软硬兼施,好借力帮助美国逃脱困境。
中国正是看出了美债市场潜在的风险点,深知其发展趋势逼近陡峭化,便较早做打算。美债是中国的长期战略。截至上个月,中国美债持仓已经到达了历史最低点。
不光是美债,中国也减持了其他西方国家的债券,共计120亿美元。并把所有释放出的资金重新配置到其他领域,比如说最近势头正猛,节节攀升的黄金。
在当下金融市场,中国循序渐进地减持节奏,倒是展现出了独有的成熟策略与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9月底,中国又推出了全新政策,允许外资参与回购市场。这一措施的提出,大大增加了香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量,为国际人群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跨境支付通道。
谁真正掌握了对冲风险,谁就掌握了全球经济的主动权。中国经济韧性尚在,无论是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政策措施,还是跨境人民币的使用总量,都达到了一定的高水平高标准。而这,也恰恰是数万万中国人民的底气,是整个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
虽说美债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外资,可从长期配置价值来说,人民币更能稳定人心。市场迟早会回温,调整也会归于沉寂,只要顶住压力不崩盘,那未来的路一定会越来越顺畅。
这场债券风波,不仅仅是针对于中美两个国家,更关乎全球资本。届时,全球范围内,资本是否会回归平衡,决定最终流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