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士伯对重庆的“两副面孔”正在被拆穿。
9月底,嘉士伯集团执行副总裁乔若昂在公开场合宣称,“重庆是嘉士伯在中国的家。不仅是嘉士伯中国业务的中心,更是我们长期深耕中国的坚实支点。”
有意思的是,嘉士伯中国总裁李志刚在去年佛山新基地的投产仪式上同样表示:“我们以佛山为支点,再次彰显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嘉士伯一边信誓旦旦“要把重庆当成家”,一边却将研发中心落户佛山、总部迁至广州,山城啤酒销量暴跌90%。
这不是单纯的战略调整,而是商业层面的背弃。
当外资巨头用“情感牌”拿下民族品牌后,是共同发展,还是“鸠占鹊巢”?重庆曾经的民族品牌天府可乐就遭遇雪藏。眼下,山城啤酒也正面临嘉士伯的暗中架空。
面对重庆市场和舆论,嘉士伯始终在虚与委蛇。
高管发言可以敷衍了事,但财务数据和产能不会说谎。
当年嘉士伯为了收购重庆啤酒,向重庆市政府许下过五大承诺:将中国区管理总部迁至重庆、设立亚洲研发中心、保留并发展“山城”品牌、高端品牌在渝生产、保障员工稳定。彼时,嘉士伯CEO韦耀国甚至放言:“考虑把大中华区总部也设在重庆。”
但事实上,嘉士伯这几大承诺如今看来完全是空口白话,兑现度极低。
不仅嘉士伯中国总部一直在广州,2022年,把上市公司重庆啤酒的办公地址从重庆迁至广州。
2024年8月,嘉士伯总投资29亿建成华南最大酒厂佛山三水生产基地,年产能达50万千升,已经超过重庆的工厂,在重啤各大工厂中排名第二。
不仅产能超过重庆酒厂,佛山三水生产基地落成后,嘉士伯又主动追加投资5亿元,把原本该属于重庆的亚洲研发中心建在了佛山。
就在今年8月14日,重庆啤酒再次发布公告,决定向佛山公司增资6亿。
资金源源不断向佛山重投,嘉士伯战略重心南移的趋势显露无遗。
相比之下,嘉士伯对重庆的承诺,早已被其抛诸脑后,十余年未见实质进展。
对酒企来说,研发中心代表未来,生产基地代表当下。嘉士伯把“现在”和“未来”都给了佛山,把本该在重庆的投资,留给重庆的就业岗位转移到了佛山,只留给重庆一个空洞的“家”的名分,不是口嗨是什么?
不仅当初的承诺全无兑现,重啤的传家宝、“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山城啤酒也快被嘉士伯败光了。
山城啤酒诞生于1958年,上世纪90年代一度风靡川渝,广告语“山城啤酒,知心朋友”家喻户晓,曾经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称号。2006年,品牌价值评估超60亿元,是重庆轻工业“五朵金花”之首。
2013年嘉士伯控股前,山城啤酒销量近100万吨,市场占有率95%,品牌价值超60亿元。
嘉士伯也曾答应要把山城啤酒做大做强。
但控股重啤后,嘉士伯战略转向所谓的“高端化”,主推自己旗下的嘉士伯、乐堡等国际品牌,山城啤酒被定位为“经济型产品”,营销资源断崖式削减,销量和市占率也不断下滑。
被控股10年后的2023年,山城及其他经济型啤酒合计销量已不足10万千升,占比不足3%,重庆的大街小巷已经很难买到山城啤酒。
据经销商反映,凡销售嘉士伯、乐堡的终端,往往被禁止销售山城啤酒,否则就会面临断供风险。有不少消费者称,只有专门批发酒水的市场,才有机会买到山城啤酒。
在营销层面,山城啤酒已连续8年缺席重庆国际啤酒节,本土化推广活动全面停摆。
更有甚者,嘉士伯财报中不再单独披露山城啤酒销量,仿佛这个品牌已“消失”。
不顾曾经对重庆的曾诺,不顾跟合作伙伴白纸黑字签下的合约,更是对千万重庆消费者呼吁山城啤酒的呼声置之不理。
嘉士伯亲手掐断了山城啤酒的生存空间。这样自毁传家宝的做法,怎能让重庆再次信任?
除了声称重庆是嘉士伯在中国的家,嘉士伯集团执行副总裁乔若昂还表示,将以“AI+”赋能重庆食农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他的这种说辞,重庆各个网络平台质疑的声音源源不绝:过去的承诺还未兑现,新承诺有几分可信度?
更关键的是,当年嘉士伯是为打败对手收购重啤才对重庆许下重诺,这次又是为了什么?结合嘉士伯过去对重庆、对山城啤酒的态度,让人不得不防。
重庆这些质疑的声音,也为嘉士伯敲醒了警钟,光靠虚无缥缈的口嗨在重庆行不通了。
一是时代变了。过去在国内轻工业发展不完善、市场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发展期,我们为了吸引外资,学习先进经验,付出了一些民族品牌被牺牲、被雪藏的代价。但今天,中国早已成为全球工业产值遥遥领先的工业大国,很多轻工业品牌早已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品牌。
在国货崛起、文化自信回归的今天,外资企业必须真正尊重本土品牌的价值与情感联结。
二是重庆市场变了。去年山城啤酒被雪藏一事在全网闹得轰轰烈烈,全网曝光上亿,数十万重庆消费者表态,嘉士伯的契约精神在重庆摇摇欲坠。这种情况下,嘉士伯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承诺都会被质疑。
虚与委蛇永远不是面对问题的正确态度。
嘉士伯当下最该做的,是兑现对重庆的承诺,让重啤的现在和未来回归重庆,让山城啤酒这个民族品牌重新焕发活力。
到那时,再来说以重庆为家这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