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通知国内所有钢厂,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结算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经从澳大利亚矿山运出的铁矿石船货。
短短不到24小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慌忙表示:“中方暂停采购必和必拓铁矿石“令人失望”,希望这个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
中国为何敢突然暂停中澳矿石交易?澳大利亚到底在慌什么?
一纸通知,澳大利亚急了眼
路透社的消息传来,澳大利亚慌了。这个占据中国铁矿石进口六成份额的国家,第一次感受到了买家的"冷漠"。
要知道,从2004年开始的铁矿石谈判桌上,中国钢企几乎年年败北,被迫接受少则30%、多则90%的涨价幅度。那时候的中国,就像饿急了的食客,矿商开什么价都得认。
如今风水轮流转,中国开始用脚投票。必和必拓这次碰了个软钉子。这家澳大利亚三大矿企之一的巨头,长期靠铁矿石维持盈利,中国市场占其收入的40%以上。
突然被最大客户"拉黑",股价应声下跌12%,市值蒸发数十亿澳元。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坐不住了,公开对媒体喊话,希望中方"尽快恢复贸易正常"。
财政部长也着急地重复着市场原则,生怕中国真的把门关死。毕竟,铁矿石出口支撑着澳大利亚的财政、就业和本币汇率。但这次不一样了。
中方没有像以往那样急着解释或妥协,而是保持了令人意外的冷静。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通知很明确:不接受美元计价的货物,就是这么简单直接。
说白了,这不是在跟澳大利亚过不去,而是在跟不公平的定价机制过不去。20年来,中国买下全球七成海运铁矿石,却一直被迫接受别人制定的价格。现在,游戏规则要变了。
200亿资本出手,规则开始变天
改变从2022年开始悄然发生。那一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在雄安挂牌成立,注册资本200亿元。这不是一家普通的贸易公司,而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
董事长姚林曾任中铝和鞍钢,总经理郭斌来自宝武,两人都是在钢铁行业干了六十多年的老手。高层领导亲自揭牌,足见重视程度。
这家机构的成立,将过去分散的几十家钢厂采购需求整合成一个声音。以前是各自为战,现在是抱团砍价。就像买菜一样,一个人去买和一群人去买,价格肯定不一样。
中国钢厂过去各自采购,容易被分化,现在统一出面谈判,议价能力完全不同。200亿注册资本不是摆设,是真金白银的底气。当买方集中起来,卖方的优势地位就开始动摇。
这一次,轮到中国说"不"了。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只想压价,还要改结算方式。铁矿石交易不用美元,改用人民币或者其他货币,这算是对美元霸权的一次正面挑战。
数据很说明问题:今年第三季度,金属贸易里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从2020年的2.1%涨到了9.2%,增长了4倍多。澳大利亚不愿意改,因为它知道这一改,自己在铁矿石生意上的优势就少一分。
必和必拓的定价模型一直跟美元指数绑定,价格高的时候稳赚,低的时候还能躲风险。中国现在敢于说不,靠的不是脾气,而是盘算。
这套新办法不是说说而已,是真金白银去试。用不买当测试,看看这套规则能不能跑得通。
谁买货谁说了算
说到底,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谁买货谁说了算。澳大利亚有矿,但连个像样的钢铁厂都没有,全靠卖原材料过日子。
中国有世界一半的钢铁产能,一年产10亿吨粗钢,比第二到第十名加起来都多。这就是最大的底气。美国每年能产7000多万吨钢,自己有铁矿,也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澳洲什么都没有,只能看中国脸色。现在中国开始往别处买矿,澳洲才发现自己没那么不可替代。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个项目中国资本早早就投了进去,可开采量超过24亿吨,平均品位65%以上,比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矿石还要高。年底就能发运首船矿石,2026年产能达6000万吨。
巴西的淡水河谷也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印度的钢铁厂商也在考虑同样的做法。当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开始供货,当废钢回收比例越来越高,澳大利亚才发现,自己真的没那么重要。
更让澳洲紧张的是示范效应。力拓和淡水河谷还没公开表态,但已经有中国买家私下找它们谈用人民币结账。东南亚一些钢铁厂也开始问人民币怎么用。
这不只是铁矿石的问题,铜和铝会不会跟着换规矩?这才是澳大利亚真正担心的。从产业链角度看,澳大利亚掌握的只是原材料,中国掌握的是加工能力和终端市场。
在任何产业链中,谁离消费者更近,谁的话语权就更大。这个道理,澳洲现在算是学会了。想找下一个中国买家并不容易。印度起不来,欧洲吃得少,日本市场早已饱和。中国不买,很难有人能兜底。
下一个会是谁?
人民币结算从2.1%跳到9.2%,这不是偶然。接下来三个月特别重要。西芒杜矿要是真能按时出货,人民币结算协议大概率也会跟着出来。
中俄和中阿那边有没有第二批大宗资源开始用人民币买,也得盯着。美联储要是还在加息,美元流动性就会更紧,这时候人民币结算扩大,压力反而可能变成动力。
东南亚的钢厂开始询问人民币怎么用,力拓和淡水河谷也在私下谈论新的结算方式。下一个轮到铜还是铝?券商的数据显示,有人担心铜和铝会不会跟着铁矿一起换规矩。
从技术上看,完全可行。银行贷款、跨境支付、汇率对冲这些环节都可以连起来,不只是换个币种这么简单。供应商也有后手。
国内废钢回收快起来了,电炉炼钢的比例越来越高,对进口原矿的依赖自然就少了。矿商得选择:要么收人民币,要么等着被换掉。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中国没跟谁对着干,也没发脾气,就是埋头买矿,找别的地方供货,弄新的金融办法,慢慢让对方改规矩。现在矿商都明白,不收人民币,可能就丢掉最大的买家。
这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现状。市场还在猜,这到底是试探,还是新时代的开头。从全球大宗商品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具有深远意义。
一旦人民币在铁矿石贸易中站稳脚跟,其他大宗商品很可能跟进。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都有可能复制这个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意味着更多选择。
不再完全依赖美元体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结算货币。澳大利亚现在叫苦连天,是因为过去太依赖中国,又太习惯了美元定价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