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两个“黑色瞬间”撕裂了全球金融市场,15日雷曼兄弟破产,16日AIG获美联储850亿美元紧急救助。
同是金融巨头,命运为何截然不同?这背后不仅是危机时的抉择逻辑,更暴露了企业走向危机的共性陷阱。
救助AIG
当AIG求助时,美国舆论和政治风向都强烈反对救助。民众对华尔街的愤怒达到顶点,政府也明确表示无义务拯救投机者。
然而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却提出了“必须救AIG”的逆流决策。
他的底气源于AIG无可替代的系统性地位,AIG不是投行,而是美国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约7400万民众持有其保险产品,它还深度参与养老金计划管理,影响数千万人的退休保障。
一旦AIG倒闭,将引发保单失效、养老金缩水的恐慌,导致系统性挤兑,使整个金融市场的信任链条断裂。
救助过程充满挑战,AIG的资金缺口在几天内扩大到近千亿美元,远超其抵押物价值。
最终美联储依据紧急条款直接注资,通过“购买优先股+提供抵押贷款”组合方式,在获得控制权的同时避免直接国有化。
这一顶着巨大压力的决定,后来被证明是阻止危机蔓延的关键防火墙。
AIG的坠落
AIG的悲剧在于亲手打破了自身的“安全边界”,作为保险业巨头,其核心优势本是“保险+长钱”,拥有长期的保费沉淀和珍贵的3A信用评级。
这本应支撑其稳健经营,但管理层却将信用评级视为“能力”,开始觊觎更高收益的衍生品业务。
通过旗下AIG金融产品公司,AIG大量出售信用违约互换,这种“担保协议”与保险有本质区别,它无需计提准备金,杠杆极高,相当于无安全锁的冒险。
更致命的是,AIG从未深究其担保的CDO债券的底层资产,直到危机爆发,才发现其中充斥着高风险的次级房贷。
当房贷违约率上升时,AIG需要追加巨额抵押,耗尽了现金流,引发信用降级与更多抵押要求的死亡循环,这家“最安全”的企业,因脱离能力圈盲目追逐利润,最终自食恶果。
历久弥新的风险警示
AIG的教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揭示了三个常见的风险陷阱:
企业常将信用视为无风险筹码,AIG和后来的恒大都依靠高评级大肆举债扩张,忽视风险管理,最终信用崩塌导致整个业务链断裂。
跨界应是“能力延伸”而非“从零开始”,AIG涉足完全不熟悉的CDS领域,如同厨师开飞机,必然面临巨大操作风险。真正的跨界应基于核心能力的拓展。
用过去数据预测未来是危险的。AIG用历史股灾模型评估新型次贷产品,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真正的风险管控要承认不确定性,为“黑天鹅”预留缓冲空间。
结语
回望2008年,AIG的兴衰超越了单一事件,成为关于风险与抉择的经典案例。
它提醒我们,识别企业风险的关键不在其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坚守能力圈、是否珍视信用、是否为未来预留空间。
历史的教训从未过时,理解AIG的坠落,能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识别和避开下一个危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