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日,一直对关税"挺满意"的美国财长贝森特,竟主动放话说中美谈判要有"重大突破"。
此外,贝森特还在媒体前透露,中美高层将会在短时间内有所互动,显然对中美谈判结果势在必得。
是什么让贝森特态度如此反常 ?美方这次又在打什么主意?
一个月内变脸比翻书还快
说变脸就变脸,比川剧还快。就在8月20日,贝森特还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对媒体表示他对当前的关税水平"感到满意"。
话音还没落地多久,10月2日这天,同一个人却在镜头前信誓旦旦地预告,中美下一轮贸易谈判将会有"相当大的突破"。这前后不过40多天,态度转变之快,让人都有点跟不上节奏。
更有意思的是,贝森特这次不光是口头上松口,还专门提到了农产品采购这个敏感话题。要知道,大豆贸易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晴雨表,也是美国农民最关心的生计问题。
现在贝森特主动把这事儿拿出来说,说明什么?说明这事儿已经不能再拖了,压力大到了必须要正面回应的地步。从政策制定的角度看,财政部长这种级别的官员,每一次公开表态都不是随口说说的。
特别是涉及到对华政策这种敏感话题,更是需要经过内部充分协调才会对外发声。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样的压力,能让一个原本"满意"的人,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改了口风?
答案其实就写在数字里。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秋季收获以来,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是个什么数字?零。
没错,就是零。这可是1999年有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对于那些曾经指望着中国订单发财的美国豆农来说,这个数字比什么都来得直接,也比什么都来得残酷。
经济账算不过来
钱的事儿,向来最容易让人清醒。美国大豆价格今年以来暴跌23%,跌到了2022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大豆协会主席估算,农民现在面临着"每英亩100到150美元的痛苦损失"。
这可不是小数目,对于那些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来说,这意味着今年的收成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更要命的是,竞争对手还在落井下石。
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暂时取消包括大豆在内的农产品出口预扣税。这一招直接让阿根廷大豆的价格竞争力大增,中国买家纷纷转向南美市场。
据路透社报道,在出口关税暂停期间,约有40批阿根廷大豆登记将于11月和12月出口,其中大部分将运往中国。这就像是在美国农民的伤口上撒盐,眼睁睁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订单被别人抢走。
经济损失还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的麻烦在政治层面。美国的农业州历来是共和党的票仓,也是特朗普能够重返白宫的重要支撑力量。
可现在,这些原本最坚定的支持者,却成了贸易政策最直接的受害者。农民们的怨气一天比一天大,地方政客的压力也一天比一天重。
2025年各项政治议题又开始酝酿,距离中期选举的时间越来越近。如果不能在农业问题上给选民一个满意的交代,那些原本稳固的选票可就不那么保险了。
这种政治压力,不是贝森特一个人能扛得住的,也不是靠几句"我们很满意当前政策"就能糊弄过去的。
所以,他这次的松口,与其说是对中国的善意释放,不如说是在巨大的内部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
历史这面镜子照出来的都是教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回头看看2018年贸易战刚开始的时候,美方也是信心满满,以为靠加征关税就能让中国"乖乖就范"。结果呢?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单边施压变成了相互博弈。
最关键的是,美方当初设想的那种"轻松获胜"的局面,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中国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在压力下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从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领跑,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追赶,中国用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外部封锁压不住内生动力。
反倒是美国自己,因为失去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企业利润下滑,消费者成本上升。华尔街的资本家们看着股价跌跌不休,能不心急如焚吗?
这些商业巨头的游说和施压,无疑是推动白宫政策转向的重要力量。更有意思的是,美方当初还寄希望于其他国家能够"替代"中国的位置。
什么东南亚、墨西哥,都被吹得天花乱坠,好像马上就能接过中国的产业链。现实却是,无论在产业链的完整度、劳动力的效率,还是基础设施的配套上。
这些所谓的"替代者"都远未能填补中国留下的巨大空缺。结果就是美国进口商的成本节节攀升,这些成本最终都通过价签,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物价涨了,生活成本高了,谁的责任一目了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贝森特这次的态度转变,也算是对过去几年政策效果的一次现实检验。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不会撒谎。当理想遭遇现实,当政治算计遇到经济规律,调整政策方向就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
中国不妨听听
面对美方抛出的这根橄榄枝,中国当然可以保持关注,但更要保持清醒。贝森特口中的"相当大的突破",到底能"大"到什么程度,这才是关键所在。取消所有加征的关税?这恐怕不太现实。
更大的可能性是,双方会进行一次精巧的利益交换。比如,美国可能会选择性地降低一部分对民生影响巨大、对自身通胀"贡献"最多的中国商品关税。
以此换取中国在其他领域的一些承诺,譬如加大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或者在某些国际事务上进行协调。这更像是一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戏码。
表面上是缓和贸易关系,实际上,白宫最核心的诉求还是稳住国内经济,为即将到来的政治日程铺路。对于那些被卡脖子的核心科技领域,美国大概率不会轻易松手。
对他们而言,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势头,依然是其长期方向的重中之重。所以,这次的"突破"很可能是一次"有限度的和解"。是在战术层面的一次后撤,而非方向的根本性扭转。
这几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让中国深刻认识到,靠人施舍的"恩赐"是靠不住的,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自身的强大。
贝森特的表态,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市场的分量,这正是谈判桌上最大的底气。中国可以积极地去谈,去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但绝不会为了一个所谓的"突破"而放弃原则。
更不会拿核心利益做交换。中国的态度应该是明确的:合作的大门一直敞开,但合作必须是平等的、互利的。说到底,贝森特这次的"松口",是国际力量对比和现实利益博弈下的必然产物。
它标志着美国单方面极限施压的手段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结语
从贝森特这次急转弯能看出,单打独斗的路子确实走不通了,现实压力比面子重要。这种转变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一丝转机,但别指望一次谈判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路还长着呢。
面对美方的松口,你觉得中国应该抱多大期待?是该积极回应还是先看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