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25日以来,A股市场的行情走势堪称“艰难”,赚钱效应持续低迷,亏钱效应却格外显著。
从市场数据来看,这段时间里,个股普涨(4000家以上个股上涨)的情况仅出现过三四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跌天数占比超过一半,且两市下跌个股数量接近或超过总数的2/3。
尤其是进入9月后,这种亏钱效应愈发明显,投资者的操作难度大幅提升。
回溯这轮行情的起点,自“狼来”第一阶段开启,8月27日市场迎来首次震荡后,大部分时间里,A股市场都处于“跌多涨少”的状态——超过1/2、甚至2/3的个股同步下跌成为常态,真正能让多数投资者盈利的普涨行情屈指可数。
这样的数据,正是当下A股市场真实生态的最直接写照。不过,在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不同板块的表现却存在显著差异,投资者对“狼来了”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有些板块早在市场整体调整前,就已提前进入下行通道,银行板块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例。
提及银行板块,其近期的趋势变化值得重点关注。早在今年7月,我就曾提出一个大胆预判:从周线角度观察,银行板块或许已提前进入见底阶段,即将迎来趋势性变动。如今回看,这一判断正逐步得到市场验证。要理解银行板块的这一转变,需从其过往表现与当下压力两方面综合分析。
从历史走势来看,2022年至2023年,银行板块在A股整体震荡下行的背景下,展现出极强的抗跌性,整体涨幅显著优于多数板块,成为市场中的“稳健选择”。但也正因如此,经过两年的持续上涨,银行板块的估值已不再具备明显优势,甚至在部分时段呈现出“不便宜”的状态。
进入2024年,情况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方面,实体经济下行压力逐步传导至银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居民信贷意愿下降等问题,直接影响银行的业务开展与盈利预期。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目前已降至1.33%的低位,而在正常情况下,上市银行的净息差需维持在1.5%-1.8%区间,才能保障其盈利的稳定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今年已有多家上市银行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降”的情况,这一现象打破了银行板块长期以来的“稳健形象”,也让市场对其后续发展产生担忧。
要知道,在此之前,银行股曾连续两年在A股低迷期扮演“定海神针”的角色——当大盘持续下跌时,银行板块凭借其低波动、高股息的特点,成为资金避险的重要去向,甚至被视为市场“控盘神器”,整体表现始终强于大盘。
但自今年7月以后,银行板块的角色彻底反转:不仅走势明显弱于大盘,还多次成为拖累指数的“主力军”,更关键的是,以往常对金融板块“出手维稳”的国家队,近期也未对银行板块进行明显的护盘操作,板块回撤态势愈发清晰。
事实上,在今年七八月份,就已留意到银行板块的潜在变化:将上市银行个股逐一分析后发现,不少银行股的走势已出现明显的“走弱信号”,技术形态上的调整趋势逐步显现。基于这一观察,当时进一步提出猜想:需从周线级别重新审视银行板块,判断其是否已进入趋势反转阶段。
如今两个月过去,结合9月的市场表现,这一猜想已基本可以确认——目前有八九十成的把握断定,银行板块已正式迎来周线级别的反转,且极有可能是所有板块中最早完成见底的品种。
回顾时间线,银行板块的这一反转节点可追溯至7月11日,截至目前,趋势性调整已持续两个多月,待国庆假期结束后,调整周期将迈入第三个月。
更具标志性的是,近期银行板块整体已跌破年线,这一技术信号进一步印证了其趋势反转的确定性。作为上证综指的重要权重板块,银行板块的走弱不仅影响自身估值,更将对大盘整体走势产生直接冲击,这一点需要所有投资者高度关注。
最后,关于银行板块的估值,还需纠正一个常见误区:与多数板块“买低卖高”的逻辑不同,银行板块往往需要“买在高估值、卖在低估值”。表面上看,当前银行股的市盈率普遍处于5-8倍的低位,看似具备估值优势,但这很可能是一种“假象”——低市盈率背后,可能隐藏着坏账率攀升、资产质量承压等潜在风险,这些未完全暴露的压力,会让“低估值”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相反,当市场完成出清后,银行股市盈率升至20-40倍时,反而可能是更值得布局的时机——此时行业风险已充分释放,盈利预期趋于稳定,高估值背后对应的是更扎实的基本面支撑。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当前银行板块的趋势变化,既要警惕短期调整带来的风险,也要理性看待其估值逻辑,避免陷入“低市盈率即安全”的误区。
在A股整体亏钱效应显著的当下,对银行板块的精准判断,或将成为未来投资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