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岚图汽车正式向港交所递表,从宣布到递表只用了40天。
40天什么概念?别的车企光准备材料都不止这个时间。这速度,怎么看都透着点“不寻常”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岚图的上市方式——介绍上市,也就是说,不发新股、不融资,就是把现有股份往港股一挂。这操作放在新能源车企扎堆IPO抢钱的当下,简直是一股清流。
但别急着夸,事情没那么简单。
岚图这次上市,跟东风集团股份的私有化退市是同步进行的。一进一退,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腾笼换鸟”。
为什么要这么折腾?
答案藏在东风集团股份那份惨淡的财报里。截至今年7月底,东风集团股份总市值才391.2亿港元,市净率低到0.24倍——意思是,市场觉得它连自己的资产都不值。
对比一下:吉利市值超2000亿港元,长城也有1500亿港元。同样是老牌车企,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东风自己也知道问题在哪。公告里直接承认:H股股价长期被低估,融资功能基本失效。说白了,就是市场不买账,钱也融不到。
这时候岚图出现了。2022年到2024年,岚图收入从60.5亿涨到193.6亿,复合增长率78.9%;毛利率从8.3%飙到21.0%,行业排第二;销量复合增长率103.2%,高端新能源品牌里增速前三。
更关键的是,岚图2024年四季度首次单季度盈利,今年1-7月整体都在赚钱。
这种成绩,放在传统燃油车业务里会被拖累,但单独拎出来,就是一块“香饽饽”。
岚图的产品线里,梦想家这款车特别值得说道。
2024年三季度到今年二季度,梦想家销量增速21.3%,市场第一。这数字放在高端新能源MPV这个细分市场里,已经算是“异军突起”了。
但问题来了:MPV本身就是个小众市场,高端新能源MPV更是小众中的小众。梦想家能跑出来,到底是抓住了什么?
有人说是产品力强,毕竟岚图专利增速确实是新能源车企里最快的;也有人说是运气好,赶上了商务出行电动化的风口。
我倾向于后者。毕竟新能源车这两年打得这么狠,谁家没点技术储备?关键还是看你能不能踩对节奏。岚图梦想家刚好卡在了高端商务市场转型的时间点上,这波算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回到岚图的上市方式。介绍上市,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实际上就是“零成本挂牌”。
好处很明显:不用发新股稀释股权,不用路演融资浪费时间,直接把现有股份拿出来交易就行。省钱、省事、省时间。
但这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岚图其实并不缺钱?
从财报看,岚图确实已经盈利了,账上现金流应该还算健康。那为什么还要急着上市呢?
我猜有两个原因:一是给投资人一个退出渠道,毕竟岚图之前融了不少钱,投资人总得有地方变现;二是给东风集团腾出估值空间,让市场重新定价这块“优质资产”。
说穿了,这波操作的核心目的不是融资,而是让岚图的价值被市场看见。
东风这次把岚图推出去,本质上是一场“断臂求生”。
传统燃油车业务拖累太大,新能源转型又慢人一步,港股平台估值低到尘埃里。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最有价值的资产拎出来,单独做一个故事。
但问题是,这个故事讲得通吗?
岚图虽然成绩不错,但毕竟只是刚开始盈利,规模也还没到“稳了”的程度。新能源车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谁敢说自己一定能活到最后?
更何况,岚图上市后,东风集团股份那边还要私有化退市。这一退,意味着东风彻底放弃了港股这个融资平台。以后要是缺钱了怎么办?再找别的地方借吗?
我觉得,东风这步棋走得有点“孤注一掷”的意思。赌对了,岚图能撑起新的估值天花板;赌错了,连退路都没了。
最后说回那个40天。
从宣布到递表,岚图只用了40天。这效率,要么是早就准备好了一切,要么就是。。。来不及多想了。
我更倾向于前者。毕竟东风这种体量的央企,做这种决策不可能拍脑袋。40天的“闪电”,背后可能是几个月甚至一年的筹备。
但问题在于,准备得再充分,市场买不买账是另一回事。
岚图上市后能拿到多少估值?投资人会不会认可它的成长性?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毕竟,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态度一直挺谨慎的。之前那么多新势力去港股,能活得好的没几个。岚图凭什么就能例外?
或许,东风和岚图都在赌一个“或许”。
赌市场能看懂岚图的价值,赌新能源车还有下半场,赌自己还来得及追上那些跑在前面的对手。
至于结果?
40天的闪电上市,只是这场赌局的开始。真正的答案,还得等港股开盘那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