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22日,阿根廷总统米莱打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米莱宣布,暂时取消对大豆、玉米、牛肉等产品的出口税。其中大豆出口税从26%降到0%。
然后中国企业以迅雷之势,从阿根廷进口了65万至130万吨的大豆。结果中国刚下完单,阿根廷政府就宣布取消临时出口关税。这种速度都不是321上连接了,而是偷偷改价告诉库存,中国一下单马上就恢复原价。当所有人都一脸懵逼的时候,生意都已经做完了,美国想要反应都来不及。
«——【·阿根廷大豆出口税取消·】——»
9月22日,阿根廷总统米莱宣布一项令全球市场震惊的政策:暂时取消大豆、玉米、牛肉等农产品的出口税,其中大豆出口税从26%骤降至0%。
这一政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中国企业迅速抓住机遇,在48小时内锁定20船总计130万吨大豆订单,发运排期从11月持续至次年4月。
这场看似简单的贸易操作,实则是中美博弈背景下南美国家经济战略的一次深刻调整。 阿根廷此举的直接动因是外汇储备危机。当时阿根廷央行三天内抛售11亿美元托底汇率仍无济于事,比索汇率一度濒临崩盘。
农业出口是阿根廷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大豆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取消出口税后,阿根廷大豆到中国的到岸价每吨比美国豆便宜30-50美元,这对中国买家极具吸引力。
政策实施当天,阿根廷比索汇率飙升4.5%,创五个月新高,立竿见影的效果证明了这一政策的有效性。 然而,阿根廷的政策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自2025年3月美国对华商品普遍加征10%关税后,中国实施对等反制,对美国大豆加征10%-125%的关税。
到9月,中国对美国新季大豆的采购周度数连续14周归零,1-8月进口量仅300万吨,9月更是完全停滞。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为阿根廷创造了填补空缺的机会。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9800万吨,其中阿根廷占比18%,成为第二大来源国。2025年受国内需求增长影响,中国大豆进口需求进一步上升,9月上半月进口量同比增长12%,这为阿根廷大豆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 阿根廷的“闪电操作”不仅解决了短期外汇危机,还对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作为传统大豆出口霸主,2024年对华出口占比已降至22%,落后于巴西(52%)和阿根廷(18%)。2025年美国大豆库存积压至4380万吨,创五年新高,而阿根廷仅用两天时间就通过零关税政策抢占了中国市场的巨大份额。
这种市场份额的转移不仅是价格竞争的结果,更是全球供应链多元化趋势的体现。中国通过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合作,逐步构建起“南美化”的大豆进口体系,降低了对单一来源国的依赖。
«——【·美国的困境与特朗普的焦虑·】——»
美国在这场大豆贸易战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内大豆库存积压严重,农民损失惨重。伊利诺伊、爱荷华等大豆主产州的粮仓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大豆,价格持续低迷。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迫使中国增加大豆进口,但结果却是中国加速转向南美市场。2025年1-9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72%,市场份额从35%萎缩至18%。
面对这种局面,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回颓势。9月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与阿根廷就2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试图通过经济援助换取阿根廷调整对华政策。
然而,阿根廷的反应却让美国人大失所望。就在美国援助承诺墨迹未干之际,阿根廷宣布取消大豆出口税,将大量大豆以低价卖给中国。
然而,这种威胁并未奏效。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明确回应:“中方立场明确,按规则办事”。中国市场的大门始终对优质农产品开放,但合作必须基于平等和规则,而非单方面的政治压力。
美国的困境不仅源于贸易政策的失误,还与其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层次问题有关。长期以来,美国农业过度依赖出口,尤其是中国市场。当这一市场出现波动时,美国农业缺乏足够的缓冲机制。
此外,美国农产品的高成本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大豆平均价格为446.1美元/吨,其中巴西大豆439.1美元/吨,而美国大豆高达459.8美元/吨,价差达21美元/吨。在市场经济中,这种价格差异是致命的。
«——【·全球贸易格局重构·】——»
阿根廷的政策调整不仅是一次经济自救,更是其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米莱政府上台初期曾奉行亲美政策,宣称“绝对不会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
然而,现实的经济压力迫使阿根廷重新审视对华关系。中国是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国和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两国18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是阿根廷维持外汇储备的重要保障。面对美西方承诺的经济支持遥遥无期,阿根廷不得不转向中国寻求合作。
这种转向体现在多个方面。2025年7月,阿根廷宣布放宽对中国公民的签证要求,持有美国或欧盟签证的中国公民可免签入境旅游或经商。9月,阿根廷外长蒙迪诺访华,明确表示阿根廷愿意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在经贸领域,中阿合作不断拓展。2025年8月,中阿工商界经贸对接交流会达成28个合作项目,金额超120亿元人民币,涉及低空经济、特色农业等多个领域。
中阿合作的深化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通过与南美国家的合作,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农产品进口体系。2024年,中国从巴西、阿根廷、美国进口大豆的比例为52:18:22,较2017年的34:15:46更为均衡。
这种布局有效规避了单一来源国的天气、政策等风险。同时,中国通过投资巴西“北部走廊”、阿根廷罗萨里奥深水港等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南美农产品的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金融领域,中阿合作也取得重要进展。阿根廷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华贸易,这有助于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缓解外汇储备压力。2025年4月,阿根廷央行宣布将与中国的35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中已激活部分延长12个月,有效期至2026年年中。
«——【·结语·】——»
这场大豆贸易战不仅是一次经济事件,更是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的缩影。在这场变革中,市场规律将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政治博弈只能延缓但无法逆转这一趋势。未来的全球贸易格局将更加多元化、多极化,只有顺应这一趋势,各国才能在竞争中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