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撼动全球的矿业巨震: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战略反击
2025年9月30日,一声号令,石破天惊。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向国内钢厂下达了一纸措辞严厉的通知,要求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BHP)铁矿石。这则看似简洁的指令,如同在澳大利亚经济的命脉上划出了一道血痕,瞬间令全球铁矿石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凝滞。
次日,风暴的余波便在资本市场上咆哮开来。必和必拓股价应声暴跌3.4%,市值蒸发超过12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虽紧急发声,称此举“令人失望”,但措辞中难以掩饰的慌乱,暴露了其对局势失控的担忧。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并非无迹可循。此前在2025年9月的新加坡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必和必拓逆势而行,坚持提价15%,并断然拒绝中方提出的以人民币结算的方案,最终导致谈判破裂,为今日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铁矿石贸易领域长期存在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中国,作为全球海运铁矿石的绝对买家,占据高达75%的市场份额,却始终未能获得与其体量相匹配的定价权。必和必拓等巨头,能够以仅15美元/吨的成本从澳大利亚的露天矿场挖出铁矿石,却能以超过百美元的天价转售给中国。2024年,必和必拓仅从中国市场就攫取了高达224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利润,平均每日进账6.2亿元。这种巨额的利润差,使得澳大利亚在政治上敢于频繁迎合美国的对华施压,而在经济上却又不得不死死抱住中国市场不放,形成了一种尴尬而危险的依赖。
铁矿石,对于澳大利亚而言,无疑是其经济主动脉。该国近三分之一的出口收入直接依赖于铁矿石贸易,西部财政税收的四成更是源自矿业。而必和必拓对华出口更是占据其全球营收的惊人57%,澳大利亚黑德兰港出口的铁矿石中,高达85%的目的地是中国。
因此,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暂停订单的连锁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迅速显现。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已紧急约谈必和必拓CEO迈克·亨利,试图商讨应对之策。澳大利亚财政部内部测算显示,若此次“断供”持续至2026年,铁矿石出口收入将锐减110亿澳元,国家GDP增速恐将被拖累0.3至0.8个百分点。更糟糕的是,澳大利亚几乎找不到可以替代的买家。印度、日本等国的需求有限,而全球75%的铁矿石最终的市场归宿,依然是中国。
中国此次能够强势“掀桌”,关键在于其历时多年精心构建的多元化供应网络。其中,位于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Simandou)堪称破局的关键。该项目坐拥全球最大、品位高达67%的超级铁矿,预计于2025年底投产,初期年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远期规划更是高达1.75亿吨。与此同时,中国已与巴西淡水河谷(Vale)签署了每年5000万吨的长期采购协议,2024年来自巴西的铁矿石进口占比已攀升至27.8%。此外,中国还在积极拓展来自加拿大、乌克兰、西非等地的进口渠道,非主流矿的进口量同比增长显著,达到了22.6%。在国内,中国也在通过辽宁西鞍山铁矿等项目提升本土铁矿石的自给能力,同时废钢回收量同比大幅增长4.66%,使得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已从过去的80%降至70%以下。
中国此次指令中“暂停美元计价交易”的措辞,而非完全禁止交易,并允许以人民币计价的现货流通,这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尽管2024年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出口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达60%,但必和必拓仍坚持采用美元结算。铁矿石作为全球最基础的大宗商品之一,若能在此领域成功构建起人民币结算的闭环,将继石油、天然气之后,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增添又一强劲“锚点”。这标志着中国正试图通过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稳健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非依赖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海南自由贸易港已率先推出了人民币铁矿石掉期业务,并且在中澳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25年7月,双方已成功尝试了50亿美元的本币结算交易。
长期以来,中国钢铁行业承受着高价铁矿石带来的沉重成本压力。2024年上半年,铁矿石在铁水成本中的比重已飙升至54%,导致重点钢企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1%。必和必拓在此关口提出涨价要求,恰逢全球钢铁需求放缓,美国、印度等国相继提高钢铁制品关税,而中国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此番出手,不仅是对铁矿石定价权的一次有力争夺,更是对整个市场秩序的一次深度整顿。集团牵头组建的“中矿国链”平台,旨在去除中间环节,抑制投机炒作;而全国铁矿石现货交易中心的建设,将推动价格形成机制的透明化。2024年上半年,北方钢铁交易中心(北铁中心)的铁矿石现货交易量已达3484万吨,同比增长8%。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钢铁行业首次以买方联盟的集体力量参与到全球铁矿石的议价过程中,从而打破了过去长期由矿山企业单方面定价的游戏规则,开启了铁矿石贸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