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7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他们根据全球大公司的规模、市场价值和营收等信息,评选出了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这一榜单被称为“世界500强”,并迅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那时,排名中美国有151家、日本149家,二者占据了世界500强的五分之三,而中国仅有3家企业入围。
30年过去了,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扩展自己的利益,美国吸引了大量资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然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与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正是在这个时期,一位名叫亨利·鲁斯的人看到商机,创办了《财富》杂志,该杂志开始关注经济问题,迅速积累了声誉。
早在1955年,《财富》就曾发布过类似的500强排名,但当时榜单上只有美国的公司,这显然不符合“世界500强”的意义。直到1995年,真正的“世界500强”排行榜首次面世,其中美国占了151个席位,日本紧随其后,占149席,而中国只有3家企业入围。那时,中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悬殊,正面临着西方国家的遏制和围堵。
在美国和日本的崛起背后,美国自苏联解体后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主导全球军事、科技、工业等多个领域。由于美元在国际市场的领导地位,美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为其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另一方面,日本则是美国帮助重建的国家,二战后通过美国的援助和政策支持,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惜,这一过程也意味着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必须在东亚制约中国,并且在必要时为美国提供经济支持。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虽然艰辛,但却令世界刮目相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企业尽管面临西方的种种阻碍,但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和逐渐积累的资本,中国的经济逐步腾飞。到了2000年,已有9家企业入选世界500强,虽然数量不多,但比起1995年的3家,已是大幅增长。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2010年,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那一年,中国成功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有54家公司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化工、中国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企业,三家进入前10,体现出中国制造业和工业的强大实力。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这一年首次入榜,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
如今,2019年《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中,美国有139家公司上榜,中国的公司数量则达到133家,紧随其后。与30年前的差距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部分人批评中国的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居多,但与美国的私营企业和央行结构相比,其实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从中国的崛起到如今的全球影响力,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不仅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