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印度多家企业向中国提交了近30份稀土进口许可申请,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议会中直言,必须加强与中国的沟通以确保稳定的供应。这一情况让人感到困惑:印度明明拥有690万吨稀土储量,俄罗斯也有1000万吨,为何在中国收紧稀土出口后,这两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却变得如此紧张?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稀土资源是“天生的优势”,但实际上,这是一段“逆袭传奇”。最初,中国的稀土储量并不出众,直到江西赣南的离子型稀土矿被大规模勘探开发,中国才一跃成为全球稀土储量的领先者。而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则是全球最大的轻稀土矿,成为支撑基础工业供应的关键;江西赣南则控制着全球中重稀土的生产能力。
尤其是像镝、铽这样的稀土元素,它们是F-35战机发动机和东风导弹制导系统等高端装备的“必需品”,至今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大规模生产。这使得中国在稀土产业上具备了“战略王牌”地位。
但中国的优势不仅仅是资源,更在于技术。中国通过徐光宪院士团队研发的“串级萃取法”,实现了将17种稀土元素精准分离的技术突破。该技术不仅能将分离精度提升至99%以上,还能降低70%的分离成本,废水回收率也提高至95%。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只提供分离服务,核心技术始终不对外转让,这使得全球大部分粗矿(如来自澳大利亚韦尔德山矿和美国芒廷帕斯矿的矿石)都需要运到中国进行深加工,全球99%的重稀土分离工作都掌握在中国手中。
此外,中国通过一系列战略布局巩固了这一优势。自2011年实施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以来,每一次的政策调整(如2023年对镓、锗的管制,2025年对钐、钆等7种稀土元素的审查加强)都引起了全球供应链的震动。欧洲风电厂因缺乏磁性材料停产、美国军工企业抱怨稀土供应不足,这正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的体现。
然而,俄罗斯尽管在资源储量上更有底气,但面临许多挑战。2023年,俄罗斯宣布北极地区发现了30个新的稀土矿床,预计总储量超过1000万吨,其中托姆托尔矿床含有大量钕、镝等高端磁材原料。如果这些资源能够顺利开发,俄罗斯或许能成为全球稀土市场的重要玩家。然而,现实中这些矿床大多位于西伯利亚冻土带,低温环境严重影响勘探设备和工人作业的效率,且开采成本高于中国三倍。更重要的是,西方的制裁使得俄罗斯在技术和设备上受到严重制约,计划中的稀土项目屡屡推迟,给其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与之类似,印度虽然拥有690万吨的稀土储量,但由于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多重短板,依然无法充分开发这些资源。印度的稀土矿主要集中在安德拉邦和奥里萨邦的沿海砂矿,稀土氧化物含量高达58%,且当地有7000公里的海岸线可以开发。然而,印度在环保法规和开采许可审批方面面临着严重的制约,矿产开采进程缓慢,且技术水平不足,无法生产高端稀土产品。尽管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国,但其依然依赖中国供应大量的稀土原料和加工技术。
印度曾计划通过与日本、韩国合作生产稀土磁铁,但这种方案也面临着问题。日韩本身对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有着高度依赖,合作所能提供的只是低端产品。此外,印度的“资源自保”政策也未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导致粗矿出口受阻,最终不得不依赖中国的进口许可。
在全球范围内,虽然一些国家也在努力开发稀土资源,但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链的建设,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通过长期的战略布局,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资源开采到产品生产再到回收利用,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闭环。而随着新能源和5G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稀土的战略重要性将不断增加,中国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短期内难以被赶超。
中国还通过太空和深海探索等前沿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资源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例如,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月球土壤中,稀土含量是地球矿石的20倍,这为未来的太空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南海可燃冰开采区勘探发现的深海稀土结核,也为稀土的未来开发开辟了新的战场。
此外,中国还在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赣州的回收企业为例,它们已经通过回收废旧手机、电池等产品提取稀土,减少了对原矿的依赖。这种“绿色开采—高端应用—循环利用”的闭环模式,使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总结来说,中国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战略布局和创新发展,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他国家若想追赶,不仅需要克服技术壁垒,还需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而中国则愿意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