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美元收割机”习惯动起来已经快八十年了。它不需要开坦克抢东西,也不必派舰队去封锁港口,只需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就能让世界上的财富流入华盛顿。这套玩法,从二战结束后一直行得通,靠的就是美元的全球结算地位。各国想做生意,得先把自己的货卖掉换成美元,再拿美元去买别人的货,美国则坐着收美元铸币税,像空手就能抓到一只肥羊。
中国在这一套游戏里也被薅过不少羊毛
。几十年间,为了拿到美元,中国不得不出口大量质优价廉的商品到美国。这些出口赚来的美元,再拿去买资源,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美元结算。汇率波动和结算规则常常让买方处于被动。这种不公平不止中国感受到,第三世界不少国家也一样。可大家嘴上不满,行动上却忍着,因为美元后面站着美国的军事实力。
可到了今年秋天,这道惯例里突然来了一个变化。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宣布,停止所有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铁矿石订单,不管是还在矿山的,还是运往中国的船货,统统在暂停名单里。这是头一次,中国用实际行动去触动铁矿石的美元定价机制。
这事看着是铁矿石贸易的技术调整,但背后的意义不小。全球铁矿石长年按美元结算,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却一直按卖方定价买单。这回,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整合采购让话语权改变了方向。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少掉不必要的汇兑损失,更关键的是,它直接动了美元在大宗商品里的核心位置。
澳大利亚的反应一点不意外
。总理阿尔巴尼斯出来表示失望,还强调铁矿石出口对两国很重要。西澳大利亚州的财政部门开始算账,铁矿石是他们对华出口的重要支柱,一旦销量和价格出问题,州里的税收跟着受影响。这些数字不会骗人,地方财政的压力会立刻显现出来。
如果从美国的角度看,这就是对美元霸权的挑衅。历史上,美国不止一次用军事、政治手段去压制这种动摇。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有外界分析就与欧洲推广欧元的背景相关。美元的地位是美国的命根子,它的全球收割,需要一个不可替代的结算工具支撑。
但几十年过去,形势已经变了。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让它在对抗美元规则时不再处于绝对劣势。天下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美国靠制造美元潮汐去收割世界财富的好日子,可能真的在减少。没有军力上的绝对优势,美元的权威要维持下去就难多了。
中国这次暂停以美元结算铁矿石,很可能只是第一步。石油、天然气、粮食等领域,都可能跟进人民币结算的模式。这里的关键是,中国不只是有军力做人民币的保障,还有
占全球约35%工业制造业增加值的产业基础
。实体经济强,结算货币自然就有底气。
说到资源,中国早就布局替代方案,比如开拓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这些新矿源能减少对澳大利亚的依赖,让资源供应更有韧性。这样一来,美元定价权的影响就被进一步削弱。原来铁矿石市场上的定价主动权,正在发生转移。
回溯到这次决定的时间点,9月30日恰好是个信号,它不是单独的一笔交易,而是中国资源采购体系变化的节点。过去,卖方说什么价,买方就得认,特别在美元结算的规则下。这次的暂停,等于打破了铁矿石市场的美式结算习惯。
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是澳大利亚的失血,更是美国的反应
。如果它按过去的逻辑,只要动了美元核心,就会用各种方式回击。这种回击未必直接针对中国铁矿石,而是可能在其他经济或地缘政治问题上加码。按历史经验,美国不会轻易让这种趋势扩散,因为美元的全球地位是它的经济基础。
但现实比历史复杂得多。中国推动人民币结算,不是孤立行动,它背后有长期的产业布局资源保障,还有替代国际市场和线路的可能性。澳大利亚失去部分铁矿石出口,只是第一个掉下来的骨牌。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西澳财政官员已经着手计算损失,这个动作很快,但能说明问题,这种外贸结算方式的调整,对地方经济立刻形成冲击。铁矿石是西澳对华出口的重要货物,税收依赖自然也高。一旦人民币结算推广开去,美国的收割机制就会在大宗商品环节失去抓手。
这场角力其实是货币地位的较量
。过去,美国军力是美元霸权最硬的保护伞,谁要是试图推自己的结算货币,就会面临压力。现在,有实力的买家开始改规则,这对美元的象征意义打击很大。因为结算方式一旦改变,美国那套用美元赚取全球财富的模式,就会失去部分效力。
这种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但它已经开始发生。铁矿石交易只是个切入口,背后是对资源定价权的争夺,也是对国际结算货币格局的松动。澳大利亚的失望,美国的潜在警觉,都是这一变化的外在反馈。
在商业合同之外,它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推动在大宗商品领域用人民币结算,不只是为少赚点铸币税那么简单,而是一步步把美元的垄断地位挪开,让国际贸易里的规则更有中国的分量。
这一行动的直接影响,已经体现在澳大利亚的地方财政盘算里。而更深的影响,则是未来美元和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上的比重变化,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