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出自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名言,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却精准地描述着化石能源所处的现实。
它们共同驱动着全球经济,维系现代社会的运转。然而一个巨大的转折正在发生:2023至2050年间,全球GDP规模预计将翻一番,而碳排放却要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全球能源体系将面临根本性重塑。
那么,石油和天然气的饭碗是否会被可再生能源取代?可再生能源又能否真正挑起大梁?
9月25日,bp集团正式发布了2025年版《bp世界能源展望》(以下简称“《展望》”),从“当前轨迹”和“低于2℃”两种情景,探讨影响全球能源消费和供给的诸多因素,展望未来三十年能源转型的前景。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份前瞻报告,寻找困惑能源从业者的答案线索!
石油的饭碗,为什么依然端得稳?
真正决定石油命运的,不是资源本身,而是如何使用它。
目前,石油最大的消费来自道路运输领域,但很多人忽略它另一重重要的身份——化工原料,正是这种“燃料”与“原料”的双重身份,决定了石油需求的未来前景:
《展望》预测,随着车辆效率提高和电动化进程加快,石油在公路运输中的作用会逐渐减少;而以塑料为代表的石化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推动石化原料用油需求不断提升,逐步取代道路交通燃料,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
也就是说,石油的能源属性会被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但作为化工原料,仍难以取代!
图片来源:2025年版《bp世界能源展望》英文版(下同)
但无论哪种情景,一个关键共识是:在未来10-15年中,石油仍不可或缺。
长期来看,石油也并不会退场,只是舞台中心发生了转移。在“低于2℃”的加速转型情景中,到2050年石油作为原料的使用量将占到石油总需求的约45%。
石油权力转移:OPEC+强化全球油市控制
全球石油生产格局,随着时间推移将发生改变。
过去十年间,美国致密油一直是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的最大来源,但随着其产量趋于平稳,叠加全球石油需求下降,一场权力再分配正在上演:非OPEC+退,OPEC+进。
在“当前轨迹”下,全球石油产量在2035年前将保持大体稳定。美国陆上石油产量预计将维持在每天1500万桶左右,而巴西与圭亚那成为供应增长的主要来源,到2035年,其产量将分别达到500万桶/天和200万桶/天。
在这一阶段,由于总需求增长有限,OPEC+几乎没有提高产量的空间。
而进入展望中后期,随着石油需求持续下滑,市场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凭借更低的生产成本,OPEC+将不断抢占市场。到2050年,其市场份额将从现在的约50%上升至60%左右,而非OPEC+国家将承担绝大部分减产压力,尤其是美国,陆上产量预计降至每天1000万桶。
在“低于2℃”转型情景中,石油需求萎缩更早、更快,非OPEC+和OPEC+产量都将出现大幅度下滑。但是,OPEC+市场份额会持续上升,预计到2035年增至55%,2050年突破60%。
也就是说,无论沿哪种路径发展,一个趋势已清晰显现:未来石油市场的主导权将进一步向OPEC+集中。
天然气将成为第一大化石能源
天然气,被广泛认为是过渡性能源,这也决定它的未来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石能源的退出节奏,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程。
在“当前轨迹”下,以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及中东地区为主导的工业持续发展,将在未来25年内推动天然气需求保持稳步增长,并在展望期的最后十年逐渐趋于平稳。
到205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的份额占比将达到27%,仅次于可再生能源(28%),成为第一大化石能源。
而在“低于2℃”转型情景中,随着全球电气化与去碳化进程加速,天然气需求将在2030年后迅速下滑。到2050年,其份额占比将降至15%,虽略高于石油,却远远低于可再生能源56%的份额。
尽管天然气的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但2035年前有一个确定性机会——液化天然气(LNG)。
由于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国内资源相对匮乏,管道天然气供应不足,再加上俄罗斯输往欧洲的管道天然气持续流失,这一系列因素增加了LNG的重要性。
基于正在建设或已做出最终投资决定(FID)的LNG出口设施,到2035年,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比2024年增加一半以上,其中美国和中东地区将占到增长总量的2/3。
煤炭终将成为最“失意”的能源
作为屡次在能源危机中扮演“救星”的煤炭,将逐步成为最“失意”的能源。
在“当前轨迹”下,全球煤炭消费预计将在本世纪20年代末达峰,之后缓慢回落,到2035年降幅略超过5%。
这一转变主要由中国推动。随着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的增加,煤炭在中国发电结构中的占比将从55%大幅降至30%;同时,工业用煤也随钢铁、水泥产量下降而减少。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印度。其煤炭需求展现出较强韧性,到2035年可能增长4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全球煤炭消费的整体降幅。
2035年后,煤炭消费量将快速下降。按“当前轨迹”,到2050煤炭消耗量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降至15%;而在“低于2℃”转型情景中,这一比例更将急剧萎缩至5%。
风光的最大对手只剩下自己
尽管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依然抗打,但风光的最大对手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自己!
能源国际能源机构(lEA)估计,过去几年全球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增长迅速,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2万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70%。其中大部分投资都投给了电气化和以风能、太阳能为主导的低碳发电领域。2019年至2024年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翻了一番。
在“当前轨迹”下,到2035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继续快速增长,满足超过80%的新增电力需求。到2050年,随着融资挑战和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限制逐步缓解,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占全球总发电量的一半以上。
而在“低于2℃”情景下,2050年这一比例甚至有望提升至70%。
可以看出,尽管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从长远来看这依然是一个具备持续增长潜力的朝阳赛道,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突破自身在技术、系统融合与市场化方面的瓶颈。
可再生能源:未来能源之王
《展望》认为,地缘政治碎片化、能源效率持续疲软以及转型路径的延迟与失序,是全球能源转型面临的三大挑战,将显著影响能源系统的演变。尽管如此,以风、光、生物质与地热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崛起趋势已不可逆转。
在“当前轨迹”下,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能源,份额达28%。天然气与石油分别以27%和24%紧随其后,而煤炭占比则下滑至16%,掉出第一梯队。
数据源于2025年版《bp世界能源展望》英文版
在“低于2℃”转型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来到56%,可以说是一骑绝尘。相比之下,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份额将出现明显下降,分别降至14%、15%、5%。
数据源于2025年版《bp世界能源展望》英文版
生物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新宠
受益于各国政策支持,生物能源在展望期内稳步增加,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力量。
现代生物能源主要包括固体生物质、生物燃料和生物甲烷三大类。按照“当前轨迹”预测,其在一次能源中的份额将从2023年的5%提升至2050年的8%。
在“低于2℃”转型情景中,现代生物能源发展则更为迅速。到2050年,现代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将翻一番,其中约一半的增长来自生物甲烷和生物燃料。
低碳氢和CCUS:“潜力股”
为应对工业、重型交通等高排放行业的脱碳难题,低碳氢与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关键解决方案。
然而,受制于成本偏高、项目周期长等因素,两者在近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真正放量预计将集中在2035年之后,属于不折不扣的“潜力股”。
在“当前轨迹”下,低碳氢消费量预计从2023年的不足100万吨增至2035年的近1500万吨,可替代10%灰氢,作为合成氨、甲醇及炼油等领域的低碳原料。
到2050年,全球低碳氢需求预计达7500万吨。其中约一半用于替代灰氢,约三分之一用于交通部门,以生产氨和甲醇等氢衍生燃料,或直接用于重型长途道路运输。
若在“低于2℃”深度脱碳情景中,2050年低碳氢需求将大幅提升至约3.5亿吨,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至钢铁冶炼等领域,并承担长时储能与电力调峰等功能。
CCUS的发展同样呈现“前缓后快”特征。
在“当前轨迹”下,2035年其二氧化碳捕获量不足1亿吨,到2050年仍低于10亿吨,仅能覆盖能源系统排放的2%。而在“低于2℃”情景中,2050年捕获量可提升至约60亿吨,主要来源于水泥等难减排工业过程、配备CCUS的天然气发电,以及蓝氢生产。
需要明确的是,CCUS并不能支撑化石燃料继续大规模使用。因为到2050年,通过CCUS处理的天然气与煤炭规模仅相当于2023年消费量的零头。
也就是说,CCUS本质上是深度脱碳路径的补充手段,而非替代能源结构根本转型的解决方案。
全球电力需求将迎来大爆发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与电气化进程加速,全球电力需求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在“当前轨迹”下,预计到2035年,全球电力需求将超过4万太瓦时,比当前水平高出40%以上;到2050年,总需求预计将达到2023年的近两倍。
这一增长主要由新兴经济体驱动,中国和印度成为关键引擎。2023至2035年间,中国电力需求将增加约5000太瓦时,约占全球增量40%;印度同期增长超1500太瓦时,较2023年提升约85%。
从用电结构看,工业和建筑部门仍是用电主力,目前两者合计占全球电力需求的约95%。到2035年,这两大部门将贡献全球电力增量的四分之三。
与此同时,交通电气化与数据中心成为新兴用电增长点。预计到2035年,数据中心用电将占全球电力总增量的十分之一,略低于交通部门。而2035至2050年间,交通部门用电量预计将增长两倍,成为该阶段推动电力需求增长的最大单一因素。
此外,绿色氢气也可能成为隐藏用电大户。在“低于2℃”转型情景中,仅绿氢生产一项,到2050年其用电量就将占全球的15%,成为电力需求增长的最大单一贡献来源。
中国将成全球最大核能生产国
为增强能源安全并推动气候目标,全球核能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过去二十年间,核能发电量增长有限,其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15%以上下滑至2023年的不足10%。但在“当前轨迹”下,未来十年核能发电量将实现确定性增长。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将成为绝对增长引擎。预计到2035年,全球约70%的核能增长将来自中国。凭借长期规划、国家融资与成熟交付模式,中国将实现成本可控、批量部署的核能发展路径,在本世纪30年代初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核能生产国。
到2050 年,中国在全球核能发电量中的占比有望从2023年的约15%提升至40%左右。
在“低于2℃”转型情景下,核能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到2050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可能比2023年增加一倍以上。
不过,核能发展也需要注意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发电成本高于风能和太阳能,二是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基荷电源,其灵活性不足,难以有效平衡风电和太阳能间歇性带来的电网波动。
结语
能源世界正站在十字路口,每个能源品种的发展轨迹都在发生重塑,化石能源逐步削减但仍保持一定时期的韧性,再生能源主导的未来已不可逆转,但转型速度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能源系统将朝着更电气化、更区域化、更多元化的方向演进。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
这场深远变革,不仅关乎能源供需结构的重塑,更将重新定义全球经济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