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扔下“稀土核弹”,向全世界发起稀土管辖。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在一天之内密集发布6则公告,其中第61号和第62号公告尤为引人注目。
它们不仅延续了此前对稀土金属及制品的出口限制,更首次将管制范围延伸至稀土全产业链技术及其境外衍生品。
«——【·中方稀土管控·】——»
10月9日这一天,注定要被刻进全球稀土产业的发展史。中国商务部用一天时间密集抛出6则公告,瞬间搅动了国际市场的神经。其中第61号与62号公告的分量尤其惊人。它们没止步于延续过往稀土金属及制品的出口限制,直接把管控的触角伸到了稀土全产业链技术,连境外衍生品都没放过。
这记“核弹”级举措,标志着中国稀土管制彻底完成了质的飞跃。过去的管控还停留在“资源防御”的初级阶段,核心是守住稀土原矿不流失。
现在的玩法完全不同,变成了对“产业生态与核心能力”的精准拿捏。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防范境外组织非法获取技术用于军事领域,既是维护国家安全,也是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
全球稀土产业的格局早就注定了这步棋的威力。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稀土矿产量达24万吨,占全球68.6%的份额。更关键的是,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国家,从开采到冶炼再到磁材制造,每个环节都牢牢攥在手里。这次政策升级,等于是把产业链的“总开关”握得更紧了。
«——【·0.1阈值锁死漏洞·】——»
新政策里藏着个能“穿透”国界的杀招——首次引入的“域外管辖”机制。第61号公告立下了一条硬规矩:境外制造的稀土物项,只要含0.1%以上中国原产的特定稀土金属(比如制造高端磁铁必需的镝、铽),或者用了中国的开采、冶炼技术,向第三国出口就得拿中国商务部的许可。
这个“微量比例规则”看着不起眼,实则精准戳破了西方的规避套路。之前不少国家想绕开中国管制,要么把中国稀土运到第三国加工再转卖,要么偷偷引进中国技术搞本地化生产。
现在这套玩法彻底失灵了。哪怕只是一点中国稀土成分,或是沾了中国技术的边,都逃不过监管。
这种管控思路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借鉴了国际惯例后的精准发力。第一财经的专家解读指出,这是中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相关条款的首次落地,既避免了“一刀切”增加企业成本,又把真正需要管控的物项网罗在内。
对那些想钻空子的企业来说,今后从采购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得把中国的出口合规算进去。
«——【·美企集体慌神·】——»
这个政策一落地,最先慌神的是美国的稀土产业。美国唯一的稀土矿运营企业MPMaterials,瞬间被架在了火上烤。这家被美国政府寄予厚望的“独苗”企业,多年来一直把80%的稀土精矿卖给中国盛和资源加工,自己根本没能力处理重稀土。
MP公司之前豪赌10亿美元建本土产能,还拉了苹果公司投5亿美元合作。但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巴斯卡兰直言,美国至今没掌握重稀土分离技术,而镝、铽这些重稀土正是F-35战斗机、电动汽车电机的核心材料。
就算MP公司的加州工厂能加工轻稀土,高端制造的“心脏”材料还是得靠中国。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也没好到哪去。这家中国境外最大的稀土分离企业,至今还得把氧化物运到中国精炼。
业内预测至少到2026年,澳大利亚的精炼能力都离不开中国。更要命的是第62号公告的技术管制,那些靠挖中国工程师、偷中国技术搞生产的路子,现在全被堵死了。有美国供应商已经吐槽,之前不到40美分的微型磁体,现在得花15美元才能买到。
«——【·从矿场岛规则·】——»
10月9日这一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的政策调整。它标志着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从“资源优势”正式升级为“规则制定权”。过去是别人定规矩我们守底线,现在中国开始用合规手段,定义全球稀土贸易的游戏规则。
这种转变背后是实打实的产业底气。中国不仅有全球34%的储68.6%的产量,更掌握着最成熟的冶炼技术。美国用的溶剂萃取法成本比中国的串级萃取法高50%以上,光这一点就注定其本土产能难成气候。特朗普政府搞了好几年“稀土自主”,砸了国防部的补贴,结果还是逃不过“要么供应链中断,要么谈判”的结局。
新政策还留足了温度。商务部明确说了,紧急医疗、灾害救助等人道主义用途可豁免许可,还设置了合理过渡期。这既展现了管控的决心,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那些嚷嚷着“供应链脱钩”的国家该清醒了,稀土产业链不是想搬就能搬的,中国的核心能力更不是想替代就能替代的。
«——【·结语·】——»
历史会记住这一天。不是因为中国扔了“核弹”,而是因为中国用一种更高级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全球战略资源的治理逻辑。从守矿到立规,中国的稀土棋局,才刚刚下到精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