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个叠加国庆与中秋双节、长达八天的“超级假期”,顺顺利利落下了帷幕。检验一下黄金周的成色,经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多1000亿元花费,可以概括的是“总量稳增”,但是,刺激国内消费,还需要进一步加把劲,尤其是不仅需要一个火爆的黄金周,还需要平日里更多的消费回暖的周末,而且,一个居民敢于消费的有韧性的市场,也需要更规范的价格体系和更良好的市场秩序。
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核心的要求就是,经营者应当按照价格法规定,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以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为基本依据,依法行使自主定价权,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共同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根据这份《公告》,就会拿出“行业平均成本调查”,到“提醒告诫”,再到“执法稽查”的三步走办法,剑指部分行业领域愈演愈烈的“低于成本报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一方面看,这是反垄断与保障价格法的常规动作;另一方面,放到宏观背景中,这也是维护整个市场价格体系的一次“正面出击”。只有一个总体稳定并且温和上涨的总体价格体系,才能让厂家赚取合理的市场利润,并敢于进一步投资,也才能让采购者和消费者敢于出手消费。
“反内卷”有益于稳定价格体系,有利于厂商的投资生产,也有利于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可能引发“内卷”问题的需求不足大环境里,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刺激并提升市场需求。
因此,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价格治理不是“终点”,需求扩张才是“起点”。对于需求管理,必须“短期刺激”加“长期制度”两条腿走路,在政策刺激上,必须是“财政扩张”加“货币配合”两个引擎协同。
从短期来看,2025年还有一个季度时间,要完成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还需要加把劲,而短期最有效的办法,则是继续提升财政刺激的力度,并且给出货币政策的配合。
从中长期来看,还是要有一个提升内需的新蓝图,刺激内需的政策,必须具备结构性和前瞻性,着力于培育能够支撑中国经济下一个增长周期的核心动力。
比如,以“消费升级”与“补民生短板”双轮驱动居民消费。激发“品质生活”消费,是基于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且最具潜力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的需求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补齐“民生短板”促消费,是基于许多内需潜力被高企的“预防性储蓄”所抑制。
比如,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战略性投资。内需不仅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但与过去“铁公基”为主的传统投资不同,新阶段的投资应聚焦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数字经济与AI革命,绿色低碳转型,现代基础设施升级。
再比如,以“收入分配改革”夯实消费的根基。消费的最终源泉是收入,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不足。
刺激内需,稳住经济,先稳住价格,稳住人心,只要把政策重心转向“以人为本扩需求”,就会赢得消费信心与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