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南山的咖啡馆里,一场围绕 “项目能否赴港做 RWA” 的讨论正热烈展开。这样的场景,近几个月在大湾区遍地开花。从朗新集团的充电桩收益权,到华夏基金的金融产品,再到太平洋保险的相关资产,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香港 RWA 赛道,一场 “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 的热潮正悄然掀起。
什么是 RWA?看完秒懂
RWA,即 “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简单说就是把现实中的资产 —— 比如充电桩、光伏电站、房产租金、农产品等 —— 通过区块链技术变成可交易的数字代币。它搭建起一条 “境内资产→香港确权→全球流通” 的新通道,让传统资产插上了 “数字化翅膀”。
截至 2025 年 7 月底,全球链上 RWA 资产总市值已突破 250 亿美元(不含稳定币),波士顿咨询等机构更是预测,到 2030 年这个市场规模有望冲至 10 万亿美元。如此大的蛋糕,自然吸引了众多玩家:不仅有朗新集团、协鑫能科、巡鹰集团等实体企业,华夏基金、太平洋保险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入局,蚂蚁数科、OSL 等则成为背后的技术支撑。
赴港 RWA 火了!哪些企业在抢滩?
2024 年至今,已有 13 家机构在香港成功落地 RWA 项目,底层资产覆盖广泛:
这些项目均符合香港监管要求,仅对机构或专业投资者开放,暂不设二级市场交易,募资规模从数千万到 2 亿元不等。而眼下,更多企业正排队入场:房地产企业想靠成熟商业地产的租金缓解资金压力,文旅潮玩、光伏新能源企业也纷纷咨询,甚至连律师事务所、咨询中介的业务量都直线飙升。
融资成本高、募资不稳定,为何企业还扎堆?
看似火热的 RWA 赛道,实则暗藏门槛。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在香港发行 RWA 的总成本通常不低于 250 万港元,部分机构还会收取 3%-5% 的保荐佣金;更关键的是,企业要给投资者承诺收益 —— 非标资产年化回报需超 8%,债券类资产也得有竞争力,否则产品根本卖不动。
更现实的问题是 “募资不确定性”:有企业计划融 5000 万,最终只拿到 1000 万;不少咨询中介坦言 “更多时候在劝退客户”,因为专业投资者会严格审查资产收益率、企业信用、负债率等,“代币上链≠募资成功”。
既然融资不占优势,为何企业还热衷赴港做 RWA?答案藏在 “融势” 两个字里:
此外,RWA 确实能盘活 “沉睡资产”:传统银行贷款要 1-2 个月审批,还需提交财报、评估抵押物;而 RWA 靠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资产确权对接官方数据库,收益分配自动执行,大大缩短了时间和流程。
警惕!不是所有资产都能做 RWA
“万物皆可 RWA” 是当下最常见的误区。香港金管局早已明确,RWA 的核心方向是 “固定收益和投资基金、流动性管理、绿色金融、贸易供应链融资”;业内律师也强调,只有 “能产生稳定现金流、可特定化” 的资产才适合,比如充电桩、换电站、分布式光伏(能实时同步数据,便于跟踪收益),或是符合绿色政策的资产。
《RWA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产业篇 2025》更是直接指出,成功的 RWA 资产必须跨过三大门槛:价值稳定、法律确权清晰、链下数据可验证。即便资产达标,还得面对监管挑战 —— 目前 RWA 监管存在 “重叠” 与 “空白”,交易结构合规性、投资者权益保障都需谨慎。
更要注意风险:底层资产的未来收益并非 “铁板钉钉”,发行方可能存在履约风险(欧美已有 RWA 平台爆违约),甚至交易结构设计都可能有漏洞。专业人士提醒:“有底层资产不代表绝对安全,投资者别盲目跟风。”
新猜想:RWA 能帮中概股回流吗?
就在香港 RWA 火热之际,美国已掀起 “股票代币化” 热潮 ——Robinhood、Kraken 等平台推出英伟达、苹果等美股代币,支持 24 小时交易。这也让市场猜想:港股代币化能否实现?RWA 能否成为中概股回流的新路径?
目前,仍有 406 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总市值 1.1 万亿美元,高盛预估有 27 只中概股(总市值超 1.4 万亿港元)有望回流香港。业内认为,相比传统二次上市,RWA 门槛更低、速度更快,理论上能让境外资产更快映射到香港市场。
但挑战也不少:首先是监管认定,股票代币可能触及证券法,跨境合规是难题;其次是技术可靠性,链上代币如何与链下股票严格对应,尚无成熟方案;再者,港股缺乏英伟达这样的 “热门标的”,吸引力暂不如美股。不过,随着香港监管框架逐步清晰,RWA 在跨境金融、债券基金等领域的探索,仍值得期待。
结语
RWA 的走红,既是区块链技术赋能传统资产的尝试,也是企业寻求新增长曲线的探索。但热潮之下,更需理性:它不是 “万能融资工具”,也不是 “炒股价的捷径”。对于企业而言,先判断资产是否适合、能否承担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看清风险、不盲目追热,才能在这场 RWA 浪潮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