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国际债务圈里,“欠钱不还”似乎成了不少国家的“常规操作”,有的拖着不还,有的干脆直接违约。
可偏偏有个中亚小国,人口刚过600万,却在2021年干了件出人意料的事,把欠中国的81亿美元贷款,一分不差全还了。
更让人好奇的是,还清钱还不算完,这个国家紧接着又主动找上中国,递出了一份价值百亿的能源合作“大礼包”。
一个曾被资源困住的小国,为啥对中国这么“大方”?
被“资源”困住的国家
土库曼斯坦手里的“牌”其实不差,地下埋着13.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全球排名第四,境内的加尔金内什气田更是世界级的“气仓”,理论上随便开发点就能让国民过上好日子。
可现实却打了个折扣,1991年独立后,这个国家愣是把“一手好牌”打明白了“资源诅咒”,想挖天然气,没有能钻几千米深井的技术;想把气卖出去,没有自己的管道,只能靠俄罗斯中转。
那时候,90%的天然气出口都得看俄罗斯脸色,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不说,每过一次境还得交一笔“过路费”。
2006年,俄土因为能源合作闹掰,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直接掉了40%,财政收入一下就断了档。
最惨的时候,首都阿什哈巴德的公务员工资都快发不出来,老百姓冬天取暖只能靠烧煤,排队买煤的队伍能绕街区半圈。
土库曼斯坦知道,再这么下去不行,得找帮手,他们先找了西方各国,毕竟那些国家一直盯着中亚的能源。
可跑了一圈才发现,西方要么提条件,要开放国内敏感行业,要么就画大饼,说“再等等”“风险太大”,连一分钱的实质投入都不肯给。
土库曼斯坦这下彻底明白,西方靠不住。
绝境中的选择
就在土库曼斯坦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中国主动递了橄榄枝。
2007年,两国坐下来谈合作,中国的提议很直接:给81亿美元专项贷款,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钱就用在两件事上:开发加尔金内什气田,修一条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
那时候的81亿,可不是小数目,土库曼斯坦当年的经济总量也就300亿左右,这差不多是近三分之一的规模。
西方媒体听说这事儿,都等着看笑话,说“中国这钱肯定要不回来,土库曼斯坦根本没能力还”。
可中国没管这些声音,反而踏踏实实敲定细节,干自己该干的事情。
2009年底,管道终于通气了,那天,土库曼斯坦的电视台全程直播,不少老百姓守在电视机前看,他们终于有了不看别人脸色的出口通道。
管道通了,日子也活了
管道通气后,中国成了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买家,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给的是“稳定承诺”:不管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价格怎么变,都按约定的量采购,保证土库曼斯坦有稳定收入。
就这么一来,土库曼斯坦的经济慢慢活了,以前天然气出口不稳定,财政收入时高时低,现在90%的出口都流向中国,2024年一年就卖了400亿立方米,是卖给俄罗斯的8倍。
钱袋子鼓了,土库曼斯坦开始搞民生建设,首都阿什哈巴德新建了20多所学校,以前偏远地区的孩子要走好几公里上学,现在家门口就能读书;还修了10家大型医院,老百姓看病不用再跑远路。
最明显的是取暖变化,以前冬天烧煤又脏又不方便,现在家家户户拧开阀门就有天然气,屋里能一直保持温暖。公路也翻新了,从首都到其他城市的路变宽了,开车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
经济数据也慢慢好看起来,GDP从2007年的298.4亿美元,涨到了2023年的606.29亿美元,翻了一倍还多。
土库曼斯坦心里清楚,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和中国的合作。2021年6月,土库曼斯坦官方正式宣布,把81亿美元贷款全额还清了。
他们不是没算过账:欧洲市场受地缘冲突影响,今天要得多明天要得少,不稳定;印度、巴基斯坦想买房,却付不起长期预付款;只有中国能稳定消化自己的天然气,还能给长期保障。
欠着钱总会影响信任,要是因为这点钱丢了“金饭碗”,才是真的亏。所以哪怕提前规划资金,也要把钱还清,这不仅是守承诺,更是保住自己的核心收入来源。
不止于还钱:一份“百亿大礼”
还清贷款后,土库曼斯坦没想着“到此为止”,反而主动找中国,提出要深化合作,这份合作方案,被外界称为“百亿能源大礼”。
这份“大礼”最实在的,就是供气量的提升。双方约定,把每年的天然气供应量从400亿立方米涨到650亿立方米,未来还要接着涨到850亿立方米。
要知道,这个量差不多能占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对中国保障能源安全太重要了。
更关键的是技术升级带来的“隐性收益”,中方团队帮土库曼斯坦改造了气田的集输系统。
以前开采天然气,100立方米里只能拿到65立方米能用的,改造后能拿到80立方米,采收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别小看这15个百分点,换算下来,相当于多了2万亿立方米的可采储量,差不多是一个中型气田的规模。
对土库曼斯坦来说,这意味着未来能卖更多天然气,收入更有保障。
2024年,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正式开工,这条线路和之前不一样,从土库曼斯坦出发后,会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再进入中国。
这不仅让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多了能源过境收入,还让整个中亚的能源网络多了一条新通道,不用再依赖单一路线。对中国来说,也多了一条稳定的能源输入渠道,一举多得。
合作早就不局限在能源领域了,智能灌溉系统、中亚首个数字化油气工程师培训中心等等项目陆续落地。
2023年,两国正式把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单纯的“买卖天然气”,变成了在能源、农业、教育、基建等多领域合作的“伙伴”。
信任
2022年,土库曼斯坦换了新总统,西方媒体又开始“唱衰”,说“新总统可能会改政策,中土合作要黄了”,毕竟国际上常有换领导人就改外交路线的例子。
可新总统的做法,让这些猜测落了空。
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代表团访华,专门确认之前的所有合作项目不变;没过多久,又亲自和中方敲定了D线管道的开工细节,还提出要在绿色能源领域多合作。
他在公开场合说过,和中国的合作是“土库曼斯坦发展的关键”,这话不是客套,而是事实。要是断了和中国的合作,天然气卖不出去,经济又会回到以前的困境,老百姓的日子也会受影响。
管道之外
现在再看中土这对“铁哥们”,会发现双方的关系不是靠“人情”维持的,而是“彼此需要、互相成就”。
对中国来说,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经累计输气超5000亿立方米,成了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不用只依赖海上进口,多了一条陆路上的稳定通道,风险也小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技术和标准走出了国门,在中亚树立了口碑。
对土库曼斯坦来说,中国不仅给了资金和技术,更给了“稳定”:稳定的市场、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发展预期。
从“守着天然气过穷日子”到经济稳步增长,老百姓生活改善,这份改变是实实在在的。
有人说,81亿贷款是“信任的本金”,全额还款是“信任的利息”,而那份百亿能源大礼,就是“信任的复利”。
没有附加条件的合作,才能让双方放下顾虑;彼此成就的绑定,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现在,D线管道还在加紧建设,加尔金内什气田的开发也在深化,两国还在谈绿色能源、物流的新合作。那条穿越沙漠的天然气管道,每天输送的不只是天然气,还有两个国家的信任。
在国际合作越来越讲究“利益优先”的今天,中土的故事像个“特例”,但其实这才是合作的本来样子:你帮我解决困境,我守着承诺共赢,不用耍心眼,不用算小账,这样的“铁关系”,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