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万残疾补助刚到账,银行就全部划走?!”
河南郑州,一位身有残疾的女子刘娟好不容易等来了政府发放的残疾人补助金4.9万元,谁知钱刚到账,银行竟然直接全额划走!
理由是——她丈夫的公司欠银行贷款,需要用这笔钱来抵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案发当天,刘娟收到了银行的短信提醒:账户入账4.9万元。她瞬间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她等了整整一年的残疾人补助金!
刘娟自幼患有肢体残疾,行动不便,无法正常工作。丈夫王某经营着一家小公司,虽然收入不算太高,但一家人生活还算过得去。
这笔4.9万元的补助金对她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她计划用这钱购买一些康复器材,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可还没等她高兴多久,手机又响了一声——银行又发来短信:账户支出4.9万元。
她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刚到账的钱怎么又没了?!”
刘娟赶紧拖着不便的身体,匆忙赶到银行询问情况。
银行工作人员查询后,礼貌地告诉她:“刘女士,您丈夫的公司在我行有一笔逾期贷款,根据相关协议,我们有权从您的账户中扣划资金用于还款。”
“什么?!我的残疾补助金凭什么被你们扣走?!”刘娟瞬间瞪大眼睛,声音都有些颤抖。
工作人员继续解释:“您和您丈夫是夫妻关系,而且您也在担保协议上签过字,所以...”
“我什么时候签过担保协议?!”刘娟当即质疑。
经过仔细核查,工作人员发现,原来是王某在办理公司贷款时,私自伪造了妻子的签名,将刘娟拉入了担保人名单。
刘娟气得浑身发抖:“太无耻了!这是我的救命钱,你们怎么能随便划走?!”
银行方面表示:“我们也是按程序办事,如果您对此有异议,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残疾人的补助金都敢动,银行良心何在?”
“丈夫伪造签名,银行审核不严,受害的却是无辜的残疾人!”
“这种操作简直就是抢劫!”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银行是否有权扣划残疾人专项补助金用于抵债?
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但本案情况特殊,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担保协议的有效性存疑。
根据《民法典》规定,如果王某确实伪造了妻子的签名,那么这份担保协议从根本上就是无效的。刘娟作为残疾人,并未真实表达担保意愿,银行基于虚假担保执行扣划,明显缺乏法律依据。
残疾人补助金的特殊性质。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残疾人补助金属于专项资金,具有特定用途,不得用于偿还债务。这类资金的设立目的是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康复需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挪用。
银行的审核义务。
银行在执行资金扣划前,应当严格审核担保协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最终,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银行认识到了操作的不当之处,全额退还了4.9万元补助金,并向刘娟道歉。王某因伪造签名的行为,面临相应的法律后果。
3
03深刻教训
4.9万的救命钱,说划就划,残疾人权益何在?!
损害他人财产要赔偿本是天经地义,但谁会想到连残疾人的专项补助都敢动手?
有网友热议:“银行这操作太过分了,残疾补助金都敢扣,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也有网友表示:“丈夫伪造签名坑妻子,银行审核不严助纣为虐,这种事必须严肃处理!”
本案给我们的启示是:
1.残疾人补助金等专项资金受法律特别保护,任何机构都不得随意扣划;
2.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执行扣划时,必须严格审核相关协议的真实性;
3.伪造他人签名的行为不仅道德败坏,更要承担法律责任;
4.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需要全社会共同维护。
幸运的是,在法律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刘娟最终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钱,正义得到了伸张。但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保护弱势群体权益,任重而道远!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