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堡:建设宽松的数智化营商环境
改革创新
★★★★★
人工智能及其智能产业,提升着数智经济的质量,扩大着数智经济的规模,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数智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尚需在制度上保障“数据敢用、创新敢试、发展敢闯”。
制度保障要从规则重构做起,规范的法治才会有宽松的环境,进而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制度确定性”,这是数智时代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
一、数智化重塑中民企面临的矛盾
数智经济是数智技术和数据驱动的价值创造。传统经济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与民营经济不断扩大的数智化实践带来一些要素错配,需要在调整和规范中予以解决。
一是数据产权模糊与民企创新投入的矛盾。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但数据“谁所有、谁能用、谁受益”的规则不甚明确,导致民企不敢投、怕纠纷,投资采集加工的数据,担心产权不清被无偿使用;涉及用户数据的开发,又怕触碰隐私红线。有专家提出“数据分层确权”,有利解决民企数据投入与收益不匹配的制度障碍,让数据开发有明确的权利边界。
二是监管方式滞后与民企合规焦虑的矛盾。传统监管模式,面对实时、跨域的数智经济效果较差。民企对动态变化的监管要求了解不多,容易在被动中违规;有的监管者因信息不对称,可能对民企的创新行为有不当约束。这种合规不确定性,有可能抑制民企的创新意愿。当一家跨境电商民企不知哪些数据能出境、哪些行为算合规时,就会减少创新和拓展。
三是竞争规则错位与民企公平发展的矛盾。数智平台的网络效应和多边市场特性,让传统反垄断框架难以适用。头部平台型民企面临优势地位是否滥用的模糊判定,中小民企面临被平台算法限流、数据壁垒排挤的困境。2025年《反不正当竞争法》聚焦数智平台相对优势地位的问题,正是在平台创新与中小民企公平竞争间寻找平衡。
二、从约束到赋能提高法治水平
破解上述矛盾,不能靠传统法治的“修修补补”,需适应数智化,从理念到机制的重构,实现法治的三个转向:
一是从物理空间到兼顾数智空间。重构数据活动的规则基础。传统法治以属地管辖为主,而数智经济呈现数据流动。数智法治需建立“数据权益-数据安全-数据流通”的规则,让民企拥有数据加工使用权、产品收益权,通过必要原则界定隐私边界,让民企在安全与流通间有明确预期。这不是简单的扫码监管,是让民企的数据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从监管导向到兼顾赋能。降低民企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企业效率,中小民企对制度性交易成本最敏感。赋能的法治核心,是通过“数据共享+规则透明”,把民企的合规成本转化为发展动能,比如政策免申即享,通过数据比对,无需让民企反复证明资格,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创新;跨部门合规互认,要避免民企面对多头监管重复提交材料。法治赋能可直接提升民企的数智运营效率。
三是从事后追责到兼顾事前合规。给民企创新装上“安全垫”。民企担心“事后算账”,一次违规和失误可能让多年成果付诸东流。事前要把合规要求嵌入民企的数智流程,用法律模型实现合同审查、实时预警数据合规,通过激励机制,让达标民企享受容错空间。变违规的事后惩罚为事前保障,排除民企顾虑,敢于在数智技术、算法应用上加大投入。
三、适应民企数智化寻找制度突破
当前的制度创新,应当紧扣民营经济的实际需求,在三个领域实现突破:
一是数据产权的界定。数据交易所探索的“三权分置”,要从政策走向创新实践,通过合规流程,使民企获得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允许民企数据交易,让民企成为数据价值变现的主体。民企从数据开发中获得稳定收益,将会持续投入数智技术研发和数智产业经营。
二是算法监管的透明与容错。对民企尤其是平台型民企,算法监管不能“一刀切”。一方面,通过算法备案+审计公开,让民企知道哪些算法合规;另一方面,建立算法创新容错清单,对非恶意的算法偏差,给予整改空间而非直接追责,避免因规则模糊,致使民企不敢用算法、不敢优化算法。
三是跨境数据流动的便利化。民企跨境业务,如跨境电商、数智服务出口,最缺数据出境的明确路径。借鉴数据保税区、出境白名单模式,可对数据敏感度分级分类,对非核心业务数据,简化出境流程;对核心数据,明确安全措施,让民企的跨境业务走得通、走得稳。
营造民企规范的数智化环境,重在构建民企参与、规则适配、持续迭代的数智法治生态,让民企从规则接受者变为规则参与者,通过行业协会收集民企数据痛点,通过数智法治听证会听取民企心声,并按照程序动态调整,及时修正不适应的规则。
建设数智化的宽松营商环境,要给民企稳定的预期、公平的机会、创新的底气。当数据产权清晰、监管透明、竞争公平,民营经济的数智创新活力就能充分释放,进而充分发挥民企的数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这是法治的使命,也是各方共同探索的方向。
(这是作者2025年9月23日参加“法治化营商环境 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邵春堡: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马嘉均;初审:韩培涛、邱诗懿、许雪靖;复审:李雨凡、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专注读书学习的特色理论阵地和为党献策的高端智库平台。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开通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近亿次,其中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内容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良好。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旗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共党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人民论坛》《解放军理论学习》《当代世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财政》 《中国民政》《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金融》《中国出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编辑》《中国科技论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外交评论》《金融评论》《社会保障评论》《中国发展观察》《中国乡村振兴》《百年潮》《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知识产权》《新型工业化》《审计观察》《国资报告》《企业管理》等百余种中央级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安街读书会主编《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思平治——名家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化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体系。该平台累计固定读者超百万,影响辐射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属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联合开展党建主题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区的有关单位,已正式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将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