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北京和伦敦同时热闹。伦敦现货金一度站上3650美元/盎司,国内不少品牌金店把足金饰品牌价挂到1070元/克。柜台前排队明显变长,手机上也是密密麻麻的提醒。因为这个,大家讨论又集中到黄金。金子一涨,理财话题就跟着起。同样,风险也会贴着热度走。
今年金价从年初2657美元/盎司一路爬到九月高位,上涨接近40%。消息一波接一波,像过年一样热闹。很多人开始问,买不买。有人说“晚了”,也有人说“还会涨”。金店里回购窗口也忙起来。结果,一边是抢购,一边是变现。
接着把时间拨回去。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从那天起,钱的阀门被拧得更松。后来,遇到问题就多印钱,成了常用办法。因为这个,通胀像影子一样跟着生活。人人都能感到手里的钱更不经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加大放水。疫情几年又是一脚油门。同样的逻辑,就是稳经济先救流动性。结果,资产价格轮番上涨。大家开始找能抗通胀的东西。黄金又被搬回了舞台中央。
看一组公开数据。世界黄金协会披露,2022年各国央行净购金约1082吨,2023年约1037吨。这种买法不是一时的投机。更像是各国在下棋,给自己留后手。另外,美元和黄金之间的掰手腕也在变化。去美元化这话题不新,但步子在变得更稳。
还有一个现实。美联储加息让美元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但央行买金没有停。原因不止收益,还有安全和掌控。中东冲突还在,俄乌战事没停,贸易摩擦起起落落。在这种抢地盘紧张的背景下,黄金成了很多人手里的“硬票据”。买盘就更有韧性。
回到普通人该怎么选。渠道不少,银行投资金条、上金所现货、国内黄金ETF都能买到。规则很简单,越容易回购越好。溢价越低越好。别把复杂的结构当成“高级”。同样,别为了一个故事付太高的价。
商场里的玩法要分清。所谓“古法金”“3D硬金”“一口价”“纪念币”听着好,但溢价很高。常见的溢价能超过材料价的五成,纪念币动辄翻一倍以上。因为这个,买下就站在高位。结果,你以为是投资,其实是消费。另回收时只认克重,其他加分在柜台前都清零。
一个真事儿。张女士为婚礼买了近五万元的古法金套件。半年后急用钱,拿去回收,被告知工费要大幅折掉。连本金都够不上。首饰更像耐用消费品。同样的道理,投资就要选标准金条,别混在一起。
再看另一头的做法。李大妈去银行买了100克投资金条,合计4.2万元。几个月后涨了一截,卖出净赚五千多。还有人按每克420元买条,再在每克480元卖掉,即便扣掉每克十元回购手续费,收益也到手。因为这个,低溢价、好回购,就显得很关键。结果,心里更稳。
年轻人小周则选了另一条路。他嫌金条慢,转去做黄金期货。然后上了高杠杆,指望一次波动翻倍。但一次突发大波动来得很快,账户被穿透,最后爆仓。同样的市场,不同的工具,风险大小完全不一样。把避险品当赌场,代价通常很重。
如果真要参与,几个朴素的做法管用。分批买,别梭哈。预留现金,别借钱。设定止盈止损,不追消息。另外,把首饰和投资金条分开记账。同样,别把纪念币当金条。结果,出手和回收都不慌。
历史提醒也要记着。2011年,国际金价曾在1900美元附近徘徊,之后几年一路回到1000美元出头。2020年疫情期间金价冲高,2021年到2022年也经历过多次回落。因为这个,高位不等于直线。回撤随时会来。价格越高,波动越大。
最后回到现场。北京西单的一家金店里,下午三点,人挤在玻璃柜前,灯光把金条照得发亮。一个小伙低头比着手机上的报价,旁边的阿姨手里掂着100克条,柜员在称重、打印小票。门口快递员推门而入,箱子里是新到的金条。下一次价格大幅回落来临时,你手里这块金子,是能马上卖掉的那种,还是只能留作摆设的一件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