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道琼斯指数暴跌超800点,创下自4月7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与此同时,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盘中大跌6%,富时A50期指重挫4.26%。
然而,与4月7日那次“史诗级暴跌”不同,此次A股在周五白天已提前调整:大盘失守3900点,创业板大跌4.55%。 这种“先跌为敬”的节奏,让市场对下周一的开盘产生了分歧。 有投资者恐慌于历史重演,但也有声音指出,A股的内外环境早已悄然改变。
除了关税威胁,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九天,导致关键经济数据(如非农报告)延迟发布,市场失去判断依据。
这种情绪与A股科技股近期的高位退潮形成共振:9月以来多数科技股翻倍,大股东套现现象频现。
从历史数据看,A股对美股存在“跟跌不跟涨”的惯性。 例如2025年3月美股剧烈调整时,A股和港股均同步低开。 但此次有三个关键因素可能打破这一循环:
第一,政策护盘机制已常态化。
第二,A股估值优势凸显。 沪深300市盈率约11倍,不足纳斯达克科技板块三分之一,成为全球资金避风港。 第三,北向资金近期持续流入,10月以来净流入超500亿元,重点布局AI、新能源等成长板块。
外围波动中,A股内部结构必然分化。 出口依赖型科技股(如消费电子、光伏)可能承压,而内需板块如白酒、基建,以及反制题材如稀土、黄金,或将成为资金避险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发改委已宣布本土半导体企业新凯来将参展湾芯展,并承诺“带来惊喜”。 这一信号可能对冲科技股悲观情绪。
下周一大盘30日均线(3847点附近)的得失至关重要。 若守住该位置,科技股调整后可能轮动新主线;若失守,市场或进入震荡挖底阶段。 从资金行为看,部分机构已提前撤离高估值板块(如CPO、寒武纪),转向银行等低估值金融股。 这种调仓行为,暗示市场内部对冲机制正在启动。
当前的市场情绪与2020年疫情初期类似:恐慌有余,但流动性危机未形成。 与4月暴跌前相比,A股并未经历连续大涨,科技板块已提前释放风险。 这种“未过热”的状态,或许正是市场能够扛住冲击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