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妮
产业发展宛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而营商环境则是滋养这棵大树的土壤与根基。在“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深入探究营商环境规划如何为产业发展服务,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营商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辨析
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优质的政策环境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成本;高效的政务服务简化流程、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公平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者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反之,产业发展也能够反哺营商环境。产业的繁荣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政府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提供支撑,进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与企业。此外,产业的升级与创新也能够促使政府不断调整政策,优化管理方式,以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从而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在现实中,营商环境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一些政策看似优惠力度很大,但对于特定产业的企业来说,却难以真正享受到实惠。
理念转变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
在“十五五”期间,营商环境规划应摒弃以往“一刀切”的普适性服务模式,转向精准化定制服务。政府需要深入了解不同产业的特点、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各产业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营商环境优化方案。对于传统制造业,要聚焦于解决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的痛点,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设立专项的技术改造资金,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设备补贴等,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对于新兴的数字经济产业,则要重点关注企业在数据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出台相关的数据安全管理政策,加强对企业数据的保护;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数字经济产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
以往的营商环境优化往往侧重于出台单一的政策扶持,如税收减免、租金补贴等。然而,在“十五五”规划中,应树立全链条生态构建的理念。产业发展不仅依赖于某一项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这包括从企业的设立、成长、壮大到转型升级的全过程服务,涵盖了政务服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各个环节。政府要搭建起一个全方位的产业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金融支持方面,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适配的金融产品。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营商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十五五”营商环境规划主要任务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构建精准适配的政策供给体系。建立“产业画像—政策设计—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改变“一刀切”的政策供给模式。深入分析不同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绘制精准的产业画像。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产业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政策。在一些传统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面临着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设立技改审批绿色通道,能够加快企业设备更新项目的审批速度,让企业尽快实施改造。设备更新补贴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改造成本,数字化转型专项则为企业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对于数字经济先行区,要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化瓶颈,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数据资产确权登记等制度创新。数字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数据要素的流通与应用。在一些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数据要素市场化面临着诸多障碍,如数据权属不明确等。通过探索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制度,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属关系,能够促进数据的合法流通与交易。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则可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字经济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第二,打造全周期服务生态。产业服务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构建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链条的服务生态体系。地方政府需整合科技、金融、中介等资源,建设集成技术合同登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服务功能的产业服务中枢平台。对于初创期的企业,重点提供创业辅导、项目孵化、小额贷款等服务。创业辅导可以帮助创业者了解市场、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项目孵化能够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支持以及技术指导、法律咨询等软性服务;小额贷款则解决了初创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帮助企业顺利起步。
在企业成长期,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的支持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行业展会、产品推介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渠道;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进入成熟期,要关注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提供并购重组、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服务。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扩大规模;对于有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政策引导等服务,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产业转移。
推行“链长制2.0”改革,在传统产业链“链长+专班”基础上,建立链长统筹、链主牵引、链创突破的协同机制。由党政领导担任链长统筹资源调配,龙头企业作为链主牵引产业生态构建,新型研发机构负责关键技术协同创新。针对重点产业链组建跨环节服务专班,建立关键原材料供应协调机制,通过定向资源匹配推动产业链配套本地化率提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
第三,创新要素配置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机制。在人才要素方面,实施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重点打造产业学院、实训基地联动的产教融合平台,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产业学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
在资本要素配置方面,着力构建“产业母基金+专项子基金”的梯次布局,践行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投资策略,有效扩大耐心资本规模。通过梯次布局,能够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数据要素流通方面,加快行业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实施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管理制度,促进多领域数据产品市场化流通和规模化交易。建立数据交易平台,能够规范数据交易行为,保障数据交易的安全与公平。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管理制度可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跨境流通,推动数字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在金融支持创新方面,着力打造服务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研发费用贷”等专项产品,完善投贷联动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信贷支持—股权投资—担保增信的立体化融资解决方案,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通过完善投贷联动风险分担机制,银行、投资机构等可以共同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降低融资风险,促进科创企业的发展。
第四,完善法治保障框架。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构建行业合规指导、快速维权服务与柔性监管相结合的法治体系。如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制定具体合规操作指南,明确研发、生产、销售环节的法律要求。
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专利侵权纠纷从受理到裁决在快速完成。快速的知识产权维权服务能够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在一些创新活跃的地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通过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简化维权流程,缩短维权时间,让企业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保障营商环境规划为产业发展服务
就“十五五”营商环境规划为产业发展服务的保障措施而言,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强化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规划为产业发展服务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各部门在营商环境优化与产业发展服务中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协同配合。建立定期的工作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营商环境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立专项工作督查小组,对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与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数据支撑与监测评估。构建营商环境与产业发展的数据监测体系,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数据,为政策制定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营商环境指标、产业发展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与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营商环境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确保营商环境规划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再次,推动宣传引导与公众参与。加强对“十五五”营商环境规划为产业发展服务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提高政策的知晓率与透明度。通过政府官网、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营商环境优化的成果与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营商环境的监督与评价,建立公众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对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及时予以采纳并落实,形成政府与公众共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十五五”期间,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营商环境规划工作任重而道远。秉持正确理念,明确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就一定能够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优质、高效、公平的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科营商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