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刚放出狠话说“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不到半天,他就派幕僚与中国接触,表示不想打关税战。特朗普为何威胁加税?为什么又突然转变态度?
—— 加税威胁:针对稀土产业的施压
10月9日,中国发布了62号公告,把稀土的开采、冶炼、分离以及磁材制造的全套技术纳入出口管制,连生产线的调试和维修技术都受到限制。美国在稀土领域非常依赖中国:85%至100%的关键稀土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手里,这对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是致命的,包括F-35战机发动机、激光武器核心部件、电动车电机等,都离不开中重稀土元素。
特朗普显然意识到硬抢不现实,便动用关税威胁,希望通过加税迫使中国让步。他计划将关税提高到130%(原有30%基础上加100%),想迫使中国出口企业退让。然而,稀土不同于大豆或葡萄酒,美国企业的库存最多只能支撑三个月,一旦断供,芯片巨头如AMD、英伟达可能停产,军工订单无法交付。换句话说,加税不仅不能施压,反而会伤到自己。
—— 几小时反转:现实压力迫使特朗普软化
关税威胁刚发出几个小时,白宫就调整了态度。贸易部长格里尔改口称“根本没打算打贸易战”,并表示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好关系,完全不提特朗普的加税威胁。这背后,是美国无法承受的经济压力。消息一出,美国股市当天蒸发超过7000亿美元,道琼斯指数下跌600多点,纳斯达克跌2.6%。投资者明白,加100%关税,受伤的反而是美国自己。
上次关税战的教训仍历历在目:豆农亏损、葡萄酒出口下降、啤酒厂因成本飙升关门。如果再加税,这些行业可能彻底崩盘,特朗普的选票基础也会受到冲击。更重要的是,中国稀土管制力度大,从原材料延伸到制造技术,美国无法通过替代生产弥补短缺,全球90%以上稀土产能在中国,没有中国的技术,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的矿产也无法满足需求。
—— 态度软化:稀土管制下的无奈妥协
格里尔的表态实际上是特朗普政府的“缓兵之计”,在稀土压力下不得不妥协。美国既想保住高科技产业,又不想放弃关税施压,但62号公告让特朗普玩“极限施压”的空间几乎消失。没有稀土磁体,电动车、风力发电机、精密传感器无法制造,美国自行建生产线也无解。特朗普只能暂缓动作,表面上想“建立更好关系”,实际上是在寻找台阶下。
总之,这次关税事件显示了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无奈:特朗普想通过威胁加税获取利益,但中国收紧出口管制让美国陷入困境。所谓强硬,其实是在稀土的关键环节上自讨苦吃。未来,美国能否在稀土问题上真正施压,仍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