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北京百盛将于年底闭店的消息上了热搜。
作为百盛集团在中国内地的首家门店,北京百盛复兴门店于1994年3月开业,可最终没能扛过行业寒流,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与此同时,商场现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退,单看2025年上半年,全国就有一大批门店选择闭店,其中永辉闭店227家、九毛九集团闭店88家、步步高闭店4家,商超餐饮领域闭店速度显著加快。
要是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最近两年关闭的门店数量更是多到惊人,像沃尔玛、永辉、星巴克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行业巨头,也都在关店名单里。
这不禁让人疑惑,这些曾经在城市里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消费地标的商场,为什么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
商场正在逐渐“失宠”
在过去,商场凭借能让人们一次性买齐所需物品的优势,牢牢占据着消费领域的核心位置,但随着即时零售的兴起,这种格局被彻底打破了。
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下单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日常要用的生活用品,不到半小时就能送到家,再也不用为了这些小事专门跑一趟商场。这种方便快捷,是以往的老式销售模式不能满足的。
除此之外,像专卖零食的店铺、各种品牌折扣店等新的购物渠道,也凭借价格实惠的优势,在市场上快速扩张,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商场的生存空间。
最关键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也变得更加理性。无论促销活动多么激烈,顾客主打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传统商场长期存在的千店一面问题,正好和这种消费趋势撞了个正着。
不管走进哪座城市的商场,看到的品牌、餐饮类型都差不多,全国这么多购物中心,运营模式却大同小异,自然很难打动现在理性的消费者。
而且传统百货商场大多依赖品牌联营的模式,自己不掌控商品、库存和定价,本质上只是个商业地产运营商,并不是真正的零售商,所以没办法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
同时,很多商场的硬件设施也逐渐老化,不少运营了十多年的门店,设施又旧又落后,动线设计也不合理,很难吸引到年轻消费者。
更致命的是成本压力,很多商场当初签订的15到20年的租约陆续到期,高额的租金加上日常的维护成本,让企业难以承受。
百盛闭店需向物业方支付1170.12万元违约金,永辉闭店则产生租赁赔偿、资产报废等8.27亿元损失,像这样的企业,只能选择关闭那些效益不好的门店来减少损失。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种重地产、轻运营的传统模式,在如今新的消费环境下,已经很难继续维持下去了。
面对困局,商场该如何转型?
难道商场的未来就只能走下坡路了吗?其实不然,即便在行业寒冬中,也依然暗藏着转型的机会,南京的德基广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它通过引进稀缺品牌、打造深受大家喜爱的网红场景,还经常举办艺术展览,以“艺术 + 商业 + 科技”融合打造体验空间,吸引了各类年龄段的消费者。
德基广场的稀缺性还体现在集齐95%以上国际一线奢牌及高奢珠宝大满贯,如此一来,原先单纯的购物场所,也就升级成了能提供丰富体验的生活空间,最终一步步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店王。
也就是说,对于商场打破困境的关键,是逐渐接受并应用“体验化、差异化”的路线。
实际上,从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这次的关店潮其实也是一次行业自我净化的过程。
永辉在2025年上半年关闭227家亏损门店的同时,对124家门店进行调整,其中大部分都开通了线上业务,不过调改期仍面临收入下滑压力。
这种关闭低效门店、优化现有门店的调整方式,让整个行业从之前追求规模扩张,转向了提升运营效率。
因此,所谓商场行业的衰落,并不代表消费市场的下滑,而是消费逻辑发生了重构。大量门店关闭,本质上是旧的运营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最终被市场淘汰的必然结果。
即时零售解决了消费者对便利的需求,折扣渠道满足了大家对性价比的追求,消费者自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提供独特体验、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的商场,才能重新赢得大家的青睐。毕竟,消费者从来没有拒绝“逛”这件事,只是拒绝没有意义、千篇一律的“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