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只有两个交易日,A股先扬后抑,像假期后的第一口热茶,入口是烫的,回味却略带清苦。节后首个交易日,上证综指高开高走,十年来首次有效越过3900点,收于3933.97点,成交额显著放大,市场情绪明显提振;次日则冲高回落,收于3897点附近,把过热的泡沫挤掉了一层。如果把观察的窗口拉到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会发现这两天合计指数仍有小幅抬升,量能维持在高位,说明资金并未因一次回吐而退潮。这种“开门红”后的“低头看路”,是成熟市场的正常节奏和自我修复——涨得快时学会喘息,跌得急时懂得分寸。
宏观与政策层面,这一轮情绪的底座并非空中楼阁。年内“量增价降”的货币政策组合拳奠定了流动性基调,前期降息降准落地后,市场对四季度继续降低融资成本、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预期仍在累积;国庆节前后多部门与央行反复强调用好互换便利与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释放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信号。从长线看,自年初以来有关引导保险资金、社保与养老金增配权益的安排以及“中长线资金做长做厚”的导向,正在改变资金的久期结构——当“能来、能留、敢买”的资金变多,波动就更像是路上的沟坎,而不是塌陷。
结构之中,线索并不神秘。节后首日的盘面显示,有色、钢铁等资源链条领涨,科创、半导体等高景气科技赛道同步走强,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维持在高位。次日的回吐更像是对技术位与短线涨幅的消化:3900—4000点区间叠加历史连线压力,冲关需要更多业绩与预期的耦合,而不是情绪的堆积。对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今天谁领涨”,而是看清“资金愿意反复定投哪些资产”。当你把K线摊平,能穿越噪音的,往往是盈利质量、现金流与分红的持续性,以及在产业周期中拥有议价力的龙头地位。市场短期可以偏爱故事,长期只能尊重回报。
本轮行情不是快牛、疯牛和脉冲式的行情,但分化比较严重,目前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领涨的板块是被戏称为“小登股”的科技板块,科技牛的行情不仅贯穿全年,甚至有可能贯穿这个牛市。而被戏称为“老登股”的传统股票则表现低迷。市场风格分化背后的深刻逻辑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新兴产业。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是非常重要的。“十五五”规划正在制定中,像今年表现强势的板块: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低空经济、智能驾驶、创新药等科技创新领域,都有望写入“十五五”规划之中,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而这个方向也是未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点领域。
投资之道,在取舍与节律。两日行情给出一个直白的提醒:遇到“开门红”,与其追着情绪跑,不如先给自己的仓位打一张体检单——核心持仓有没有顺应主线?估值相对收益是否还具性价比?仓位节奏是否允许一次回吐不至于动摇全局?策略上,可将组合分成“三段式”:用核心资产承载时间价值,用景气赛道拥抱确定性增量,用小仓位的主题弹性去试错。仓位管理上遵循“随波动调仓,不随涨跌换赛道”的原则——上涨日,沿收益风险比加点“耐心”的仓位;回调日,沿基本面再加点“确定性”的权重。仓位不是答案,但仓位能帮你更长久地留在场上。
很多人以为,好的投资来自“看得准”,而走得远的人明白,真正的胜负来自“看得久”。“看得久”意味着把注意力从一根K线上移开,去看企业十年现金流的曲线、产业五年扩产的节拍、政策三年导向的轨迹;意味着承认世界的复杂,在不确定中经营确定:用分散应对偏差,用再平衡管理情绪,用复利对抗时间的磨损。如果你感觉到投资是个很艰难的事情,说明你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巴菲特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最开心的就是为投资人做投资,每天我们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这反映了投资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频繁交易、追涨杀跌是很多投资者亏钱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投资理念和投资习惯。把仓位当作一场马拉松的配速,而不是百米冲刺的爆发;把回撤当作重建均衡的机会,而不是推翻认知的理由。把每一次涨跌都当作与市场练习呼吸的机会,市场也必然会在时间里把正确答案慢慢交给你。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