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于10月9日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引发了欧美国家的广泛关注和反应,尤其是欧盟和G7成员国,纷纷表示要“协调行动”,甚至有31个国家计划召开视频会议讨论应对策略。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刚刚表态“不排除采取类似美国的强硬措施”,而波兰的部长则放言“如果不撤回管制,我们将严肃对待”。表面看,这似乎是一次国际上的“集体施压”行动。
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这些威胁。就在这种紧张气氛中,法国、瑞典和加拿大等欧盟和G7成员国的高层,却突然安排了访华行程,表明他们并不愿意在这场博弈中站在美国的一边,而是悄悄调整了自己的立场。
这场围绕稀土的争论,表面上看似风起云涌,实则充满了虚张声势的成分。欧盟和G7国家多次强调“避免过度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更是引用了“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例子,试图激起大家的危机感。然而,这样的表态却显得有些矛盾。一方面,欧盟高层喊着“脱钩”,另一方面,负责经济事务的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却直言“企业没有脱钩的选项”。对于欧洲的汽车和新能源产业来说,没有中国的稀土,他们的生产将受到极大影响。电动汽车的电机和风力发电机的制造,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难道真要依靠空空气制造这些设备吗?
美国方面的反应更像是一个闹剧。当特朗普看到中国的新规后,立即提出“加税100%”,结果美股当天大跌,市值蒸发数万亿美元。不到两天,他就改口表示“加税可能不会发生”,而美国财长贝森特则急忙表态“希望与中国进行对话”。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透露出美国的无奈:尽管美国拥有一些稀土矿,但提炼和分离的成本是中国的三倍,且良品率也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美国的稀土矿石最终还是需要运到中国加工,所谓的“摆脱依赖”,不过是口头上的硬撑罢了。
实际上,中国的新规并非突如其来。在美国今年4月实施“对等关税”并扩展半导体管制清单后,早就该预料到中国会采取反制措施。中国国家安全部甚至调查发现,一些境外势力伪造标签,将中国的稀土偷偷运往制造军事部件,像战机和导弹的核心零件,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因此,中国这次只是明确了“民用合规可以放行,军事用途一律不批”的规则,而欧美却将此曲解为“中国将稀土武器化”,这一双重标准也显得极为不合理。
更有意思的是,在欧盟和G7大肆忙于召开“31国联盟”会议时,法国、瑞典和加拿大却悄悄调整了自己的立场。10月中旬,法国外事顾问博纳、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和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几乎同时宣布将访华,这一举动撕开了欧盟和G7“集体抗议”的面纱,显示出这些国家更愿意在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中与中国建立合作。
法国的选择,体现了其“战略自主”的雄心。马克龙政府早就表示,法国不能仅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而是要主动推动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在核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池技术等领域。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法国不仅能巩固自身经济,还能在欧盟内部提升话语权。
瑞典作为首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在绿色能源和通信技术(包括华为)方面,瑞典与中国的合作源远流长。斯蒂纳加德此次访华,实际上是在表明:中美对抗是别国的事,瑞典更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为本国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加拿大则是在这场合作与对抗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过去几年,由于与中国关系紧张,加拿大的农业、能源和矿产出口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此次阿南德带着农业代表团访问中国,目的很明确——重新打开对华出口的大门,并寻求更多合作机会。与其继续在美国的压力下“选边站”,不如寻求与中国的双赢合作。
这三国的举动,虽然表面上各自有不同的原因,但实际上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在当今全球产业链中,单纯“选边站”已经不是理智的选择。中国在稀土技术、生产能力和庞大市场上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和中国合作,才是确保本国利益的最佳选择。
这场围绕稀土的争斗,远不是“中国卡脖子”,而是“全球应该遵循规则”。过去,中国一直是稀土的主要出口国,但由于长期低价出口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中国已经意识到,资源不能任人支配,尤其是不能让这些资源用于军事目的。因此,这次管制措施明确了什么能出口,什么不能出口,遵守规则是国际间的基本共识。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原材料供应国,而是掌握了稀土从采矿到精加工的完整技术链。欧美想要替代中国,不仅面临高成本和技术瓶颈,还需要至少十年才能赶上中国的技术水平。想在短期内通过视频会议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切实际。
总的来说,全球产业链已经是一张紧密相连的网,稀土作为关键资源,必须通过合作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中国的稀土管制,实际上是在设立“安全规矩”,而不是“封锁”。对于那些抱着“冷战思维”的国家,最终将会被现实所教训。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法国、瑞典和加拿大已经看清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