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总有人在唱衰中国的“稀土牌”,说那玩意儿只能打一次?我看完那些分析,真是忍不住笑出声。打一次就报废?你以为是烟花啊,放完就散?稀土这东西,中国玩了四十多年,哪次不是越打越顺手。
我查了下,2010年日本扣了咱渔船,中国一出手限稀土,日本立马服软。那时候日本稀土进口有90%来自中国。然后他们发誓要“去依赖”,结果到2025年,对华依赖变成98%。这是路透社的数据,不是我编的。有人还在那儿说“只能用一次”,我都替他们尴尬。
其实这事儿关键不在“资源稀缺”,而在“制度能力”。你看中国这十几年干的事:从六大稀土集团整合,到镓锗管控,再到现在“境外使用也需许可”。这不是在打牌,这是在改规则。美国学那套“长臂管辖”用了几十年,中国几步就学明白,还加上了自己的一套逻辑。
他们老说中国稀土威胁是“资源武器化”。但真懂产业链的人都知道,稀土厉害的不是挖矿,是全链条能力。从开采到分离再到磁材、电机、终端应用,全链通吃。商务部的数据,全球稀土产量中国占60%,可精炼能力占90%。美国那点开矿量,不配叫威胁。就像你能挖菜,可不会做饭,能香到哪儿去。
再说“技术决定论”那帮人,他们真是太信实验室了。芒廷帕斯矿的故事,谁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美国稀土领先,后来嫌污染嫌贵关了厂。中国1990年代产量占全球九成,他们才反应过来。但到分离纯度、成本、污染控制全被中国吃透。4N、5N、6N纯度的差距,不是加点钱能补的,是整个产业积累的问题。你让他们再干一遍,等同于重造一个中国。
还有人信“道德联盟”。我真想问,他们哪次见过美国盟友真团结过?欧盟那套环保标准一碰稀土就自打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想搞自供体系,但设备用的磁材、催化剂、芯片封装材料,全要靠中国高纯稀土。你让他们为了“道义”放弃利润,笑话。国际政治从来不是“正义联盟”,是利益算计。谁能供货,谁有话语权。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2025年中国新规里那句“境外使用中国稀土也需许可”,其实是标志性变化。以前我们管的是出口,现在管的是技术路径和终端产品。就像美方制裁芯片不止禁售芯片,还卡设计软件。中国这回学得彻底,不是防守,是进攻。
这事儿不是简单的“稀土牌”,而是“供应链牌”。过去我们怕被掐,现在别人怕我们收。商务部今年数据显示,中国高端磁材出口价格涨了两成,但订单量反而上升。企业知道,没中国的磁材,他们的新能源车、导弹、风电都得趴窝。那你说这牌还能不能再打?
再往深里看,这次稀土管控背后其实是产业重塑。中国不是要封锁市场,而是逼着世界来中国设厂、合作、共享技术。有点像当年半导体那套,只不过角色换了。美西方要想吃这碗饭,就得按中国规矩来。谁敢不来,就会被供应链自动边缘化。这不是外交姿态,这是市场逻辑。
有意思的是,越到这张牌越不是“出口禁令”,而是“技术生态的入场券”。当年徐光宪院士搞串级萃取的时候,大概也没想到有一天这玩意儿能成为全球秩序的关键。那套从65%到99.99%的分离技术,不光让中国反超,更让别人永远赶不上。
说白了,稀土早就不是牌了,是底牌。别人以为中国靠资源,其实靠体系。体系这东西,不是一夜能造出来的。你能学专利,学不来组织、生态、效率,还有那种几十年试错磨出来的工业习惯。
有时候我真觉得有意思,别人老希望中国用完一张牌就没后手。结果每次我们出手,他们都发现规则变了。就像他们还在研究“稀土出口限制”,中国已经研究“稀土使用许可”。那不叫威胁,那叫节奏。
他们说“只能用一次”的,是不懂“升级”的。你以为这牌打出去就完?那是游戏思维,不是体系思维。体系的东西,每打一遍,都会更顺,权力更集中,规则更细。打一次,就进化一次。
我现在就想问一句:如果“稀土牌”真只能用一次,那为什么十五年过去,还在他们的神经上反复发作?